要命的口头禅——“我已经”
我发现生活中有一些口头禅很要命,不仅妨碍人际交流,而且还限制自身的成长。我总结了一些不好的口头禅,写一个系列文章分享给大家。即使自己没有,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个警示。
今天先说第一个口头禅“我已经”。先从一个生活案例说起吧:
老板参加企业家俱乐部交流会回来,听到了一个企业家成员分享了一条好的经验: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利用招标的形式卖给出价最好的回收商。
老板回到公司决定推行这条措施,就找来负责的采购部经理。采购部经理听完之后,脱口而出的一句便是:老板,我们已经这样做了,我们用过的衬板与包装盒都招标出售的。
老板听了很不爽,拉高了嗓门:包装盒做了,污泥呢?我们的污泥中含贵金属,你搞招标了吗?这些都是钱!去,拿一个清单给我,我要全部,所有!
没有管理过部门绩效的,看了上面的案例也许没看出什么不妥,反而觉得上司脾气大,不讲道理。这就是上司与下属、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一个视角差异。下面的在汇报工作时总是强调“存量”:我做了什么;上面在听汇报时一直关注的点是“增量”:我们还有什么没做好?
表现在职场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平时不轻易赞美下属,多以挑剔与批判性眼光评价下属工作的老板,其团队绩效往往很出色。原因就在于这样的上司一直在抓“增量”,时时警惕不被下属的“存量”报告带着走。反之,一个被下属的“存量”报告温水煮青蛙煮熟的上司,昏昏然之间发现自己什么绩效都没有。
“我已经”引出的话是一个句号,现在完成式,“已经”做了,后面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了。“我已经”是一种宣讲模式,后面白拉白拉一大堆自己付出的努力与过程,而从组织绩效的角度上看,上司其实不太关心“已经”发生的,特别是当他有新政要推行的时候,他说话的重心是尚未落实的,他引出的话题是一个逗号,还未走完下属就用一个“我已经”的句式给画了个句号,这样的下属能被上司欣赏才怪呢。
上面案例中的场景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事实上,许多公司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样的无效沟通。最典型的就是KPI会议,每月的业务汇报会。部门经理一个个走马灯似的上去做汇报,一个上午的会开下来,总经理要看的PPT有100多张,绝大部分是“我已经”的模式,80%-90%以上的时间在说每个人“我已经”做了的,这样的会成效不大。我要求下属在周会上列出“Highlight”与“Lowlight”,完成的与没完成的,除了适当的工作肯定,我将工作的内容重点放在尚待解决的“Lowlight”上。
习惯讲“我已经”的员工,其实还在寻求证明自我的不成熟期,讲这样的话,基本上是“求抱抱”“求点赞”的心态。一个真正成熟的职业人,应当拥有这样的自信:我的能力上司已经很清楚,没必要在这上面花时间。来,谈问题吧。解决未了的问题,便是提升自我的新开端。
讲同一种语言,甚至在表达上可以用同一种方言无缝对接的上下级,往往会碰到这种鸡同鸭讲的沟通障碍。我是管几个部门的上司,但又是总裁的下属,有了视角的切换,就形成了这样的深刻体会:“对方的思路”远重于“自己的套路”。上司想推行新举,那最好把“我已经”放一放,认真倾听,把重点放在有待落实的未尽事宜上。
那,我已经做的就永远不说了?我的回答是:如果说了不如不说,那还是别说了,至少不在当下的场合。其实,到最终,事情全部做完做好了,你不说,上司心里自然会有杆秤的:谁是只说不做,谁又是那个真正会做出绩效的人!
增量思维,表面上增的是组织绩效,其实真正增值的是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