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三都: 城与人(中)

2018-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熊苗君

东风一树玉胭脂

​穿过城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件“姑姑冠”(也写作“罟罟冠”、“顾姑冠”等),有爵位的贵族妇女才能戴它。沈老转引《草木子》的记载:“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戴姑姑……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叶子奇还认为姑姑冠是“唐金步摇冠之遗制”,沈老表示“无丝毫相同处”)其他史料里还有“故姑之制,用桦木为骨,包以红捐,金帛顶之”的记载。

网上搜的。​元世祖后彻伯尔像

戴法是用冠罩住发髻,冠上还有插翎子的习俗。

这件姑姑冠出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旗元代净州路古城,胎骨与史料记载相同,为桦树皮桦木条缝制,胎骨外覆印金绢,图案为毬路纹。

​金色的图案是把黄金研成细粉,掺入胶剂,印在织物表面上的。这种工艺叫“金泥”,早在东晋就出现了,唐代大为兴盛,唐诗里时有出现,比如孟浩然的“玉指调筝柱,金泥饰舞罗”。宋代也有丝织物用金的习气,南宋黄昇墓出土过金泥工艺制作的花边。在织物上加金,除了泥金,更重要的是织金锦,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沈老有专门的文章讲来龙去脉。

元代的织金锦叫“纳石失”,是波斯语的音译。此时丝绸织物“无不加金”。这个风气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喜好金器,元代统治阶层也大量占有黄金。纳石失的使用与社会等级相关,贵族、高级官僚“多用虹彩鲜明织金锦”。平民禁用龙凤纹、金、彩,只能穿深色衣服——所以民间智慧能染出24种不同的褐色。

一展柜的鸽子洞窖藏,令人眼前一亮。

鸽子洞位于河北隆化县,因常年有野鸽子栖息于此而得名。1999年1月,四名少年到鸽子洞避寒,偶然发现了已深埋地下600多年的元代珍宝。鸽子洞窖藏有46件被面、枕顶、衣物、鞋帽等织绣类文物,它们是元代织绣的物证,保存又很完整,实在珍贵。(据说村民常在洞里用土炸药炸鸽子,这批窖藏得亏发现的及时,要不就毁了)

蓝绿地黄色龟背朵花绫半臂对襟袄(局部)

​图案是龟背梅花纹,提花工艺制成。猛一看跟金线似的,实际是普通的嫩黄色线。

蓝地菱格卍字龙纹双色锦对襟棉袄(局部)

​袄面是蓝色织锦,衣襟装饰有白底彩绣花边。里面残留丝绵。出现了龙纹,可见窖藏原主人不是平民百姓。

这两件这么穿。

​夫妇并坐图, 山西博物院藏

这还是宋代的“开芳宴”题材啊

​这种袖子短而宽、衣服下摆及腰的袄,是唐宋时期流行服饰“半臂”在元代的延续。

茶绿色绢彩绣翘头女鞋

​鞋帮至前脸对称绣莲花、梅花、牡丹

鞋通长22.5厘米,鞋底长21.5相当于35-36码,后跟最宽处为5.5厘米,也还正常,然而越往脚趾越窄。这两双鞋又窄又薄,称为“刀条儿鞋”。这形状别说穿着走路了,连脚都塞不进去,是不是跟缠足习惯有关?宋代往小里缠,元代往窄里缠?

白色斜纹绸彩绣翘头女鞋

​底色为本色绢,一只鞋前脸绣菊花、莲花,一只绣梅花、牡丹,正好是四季花卉。

湖色暗花绫彩绣莲生贵子带(局部)

​通长144厘米,三条绣带以蓝色小花罗联结,绣带用白、绿、黄绿、褐、红等颜色绣线,绣成莲叶、莲花、牡丹、水禽等图案,取义连生贵子。

湖蓝色暗花绫彩绣童子戏莲裙带(局部)

​双面彩绣,图案是童子穿梭在四季花卉中。

这几件鸽子洞窖藏展品颜色都很雅致,蓝色、湖色、茶绿、绢本色,都是柔和淡雅的颜色,主色与配色搭配也相得益彰,比如茶绿色鞋镶浅蓝色边,绢本色绲深蓝色边,非常文气。刺绣极精美,工艺有平针、套针、直缠针、打籽绣、辫绣、网绣等,针脚整齐匀称。

 鸽子洞窖藏还出土有有带纸花样的绣品,加上带饰的题材都是生娃主题,所以它们的主人会不会是位女子?她为什么埋下了它们,又为何不能再回来取走?如果是逃难的话,她那双缠得又窄又长的脚,能逃出多远?

​元代女性是左衽,男性右祍。女性左衽源自辽金,到明代仍然有左衽的的图像资料。

但是上面的皇后像却是右祍。

​蒙古男性发型叫“不狼儿”,脑袋左右两边的头发梳成小辫,弯成圆环,垂在耳畔,额前刘海呈圆形。

男性头盔

俑的配件

​实物,铁盔

​配饰

游牧民族热爱黄金,因为黄金状态稳定、色泽鲜明、闪耀,便于携带。草原民族比较重视黄金加工,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时,又从西方掠回大量手工艺人,让贵金属加工工艺更加兴盛。

展厅里也出现了大量的金银器。

元代捶揲鏨刻双龙宝杵纹金项圈(局部)

​捶揲鏨刻鸳鸯纹圭形银带饰

​顶端牡丹花、底端波浪纹为浮雕,中间三朵荷花、花蔓、鸳鸯为大面积的镂空錾刻,

元捶揲鏨刻镂空花卉金冠饰

​蒙古贵族佩戴的冠饰,正中一枚金佛像,周围是宝杵纹、龙纹和花叶纹。原物应镶嵌宝石。

金鱼饰

​一对鱼,鱼口衔水草,有一只尾缀梅花,看鱼身上鳞片部分做成了凹槽、里面穿孔,似乎原物也是有宝石镶嵌的。

​这件累丝细如发丝,炸珠小如草芥。堆垒成的卷草花卉,精美得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然而它们只是“背景”,这件饰物上面残留一颗绿松石,如果镶嵌齐全了,特别像明代头面里的挑心。

有一种观点,元代黄金饰品镶嵌宝石的做法,是蒙古人西征时从拜占庭帝国学来的,明代初期金首饰镶嵌大颗宝石,也是受了拜占庭风格的影响。(千秋基业神马的,唯东罗马帝国)

两脚为钗、一脚为簪。元代金银器有些图案很写实,是宋代绘画写生传统在首饰上反映?

​最右边的叫“竹节钗”,表现的是竹枝,如果是实心的,分量不轻。

中间的钗首图案似乎是“蜂(蝶)赶菊”,取义宋代花卉草虫绘画小品。

最左的叫“金螭虎钗”。据扬之水先生所言,此种形制是元代创制的,有几种类型。这件钗首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下左右各有两只盘旋的螭虎。螭虎穿花的构思,可能来自宋代的“教子升天”。很多地方都出土过这种钗。这件牡丹花重重叠叠的花瓣做得颇得宋代生色花气韵,摇摇欲坠一般。小螭虎S形身体在花叶间扭来扭去的样子也很有动感。

辽、金、元三代的玉雕也值得一品。北方少数民族玉雕的特征,可简单粗暴地归纳为:多层镂孔透雕。这种工艺是宋代发展起来的,再早可追溯到商—战国时期的掏雕工艺。

镂空竹节花草纹圆玉佩

​边缘雕成竹节纹,一共22节,内里镂空雕成梅花,以花叶相连。特别突出和田玉的莹润质感。

另有一件松鹿纹佩饰,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常见的“秋山玉”题材,然而拍虚了。

元代玉雕最有代表性的其实是帽顶/炉顶(难以区分,暂时这么标示),一小块(大概15ml圆盒眼霜那么大)玉上层层镂空雕刻植物、动物纹饰,一层套一层,线条茁壮却玲珑可爱,有的还俏色。

疑似元代帽顶改的明代炉顶

​自从元人摒弃了“玉雕易碎”的旧观念,玉器加工技术突飞猛进。

银马杓中劝郎酒

备宴图,山西博物院藏

​幅壁画也能看出元代普通人的衣服怎么穿,女性左衽,男性着圆领袍子。

桌子上摆满餐饮器物,左下角的高足杯/碗非常有时代特征。一个猜测,不一定对,元代有很多高足器物,跟游牧民族到处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有关。

高足金杯

​李小孩墓出土过金质高足杯,这种形制的酒具在唐宋时期并未兴盛。到金元时期才流行于世。这只金杯已经很朴素了,同时期有的高足金杯口、足錾刻卷草文,杯腹有大朵盛开的花卉纹。

但是这只金杯里面是否有錾刻我是真看不见╮(╯▽╰)╭不知现在练踩高跷还来得及不?

​元青花和釉里红突破了以往单色釉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处暂不讨论钧窑出现的时间)。

釉里红高足杯,甘肃省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釉里红以铜为呈色剂,高温还原气氛中,铜呈现红色。

青花龙纹高足杯

​元青花的钴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含铁高,呈色鲜艳,有褐色结晶斑。

​这件……发色有点晦暗,画工也颇粗犷,还是去看青花凤首扁壶吧,那明艳的翠蓝色令人振奋。

元代青釉镶嵌花卉纹高足杯,敖汉旗博物馆藏

​这是高丽瓷,豆青色釉,镶嵌瓷工艺,腹部外为团花,内有四只仙鹤。

对高丽瓷了解不多,貌似也是以青釉为主,受我国青瓷影响,装饰手法更丰富。

元錾花龙柄亚字形魁

​杯口做成了四瓣花形,口沿处錾有卷云纹,杯内底錾刻折枝茶花,杯外侧是龙首衔环耳。

这种形制的杯又叫“马杓”,是一种多功能便携酒器,龙口中的环就是用来挂在腰带上的,它又能舀酒、又能盛酒。

还有体积更大的“金大杓”,配合这个用。

鋬耳金杯,内蒙古博物院藏

​圆形酒杯,耳部为下有圆环的压指板。口沿和压指板均錾刻有卷草纹。

一个大杓配两个金盏,你一盏、我一盏地对饮。

大德三年漆托盏,甘肃省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囧,定名这么强调时间,好像是普查时新定的,忽然觉得以后展览文物说明牌都没眼看了。以及这不是叫盏托么?

外形承袭宋代,好像盏托大差不差都长这样。托盘部分做成花瓣形,中间有个圆碗,用来承托斗笠形茶盏。

宋 建窑兔毫盏,国博

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 大英博物馆藏

​这件托盘部分有凸起的雕刻,表现花瓣卷起的边缘,看起来有点像一件没来得及开工的雕漆。

干啥用?斗茶啊。这么玩

南宋 斗浆图 网上搜的

​元代已经有冲泡型的散茶了。

瘦马驮诗天一涯

先上一组华丽的马鞍

卧鹿缠枝牡丹纹金马鞍

​这是蒙古贵族女性用的马鞍,通体为黄金捶揲而成。前鞍桥开光内为浮雕卧鹿纹,周围是缠枝牡丹,后鞍桥为花草纹。

​游牧民族热爱黄金。

接下来看马。

​元代俑很容易让人想到唐俑,同样的活灵活现,同样的表现世俗生活场景,同样都有很多马。但是马的发型不同。

唐代马的刘海儿是中分的

​元代马是齐刘海、锅盖头

据说最近特别流行锅盖头?

急递驿,西安博物院藏

此处应简述元代邮驿业务,但我实在是不知道。

​展柜灯光得像星空一样,四名邮差策马奔驰在大元的夜空下,披星戴月。马尾巴打的结在别的俑上也出现了,推测是当时通行做法。

驮物马俑,西安博物院藏

​这套俑解决了我上篇的疑惑,交椅座面是啥样。前几天发文之后,娄老说交椅的座面有一种是绳屉,在这个俑上得到了印证:老虎皮上面有个马扎儿,马扎儿面是布做的,开合特别方便。这件还把布面折叠挤压的褶子和固定马扎腿儿的绳结都做出来了。

​老虎皮不知是货物,还是骑马用具。正好前几天看孙老的书,他提到宋代有用金丝猴皮铺在马鞍上的做法。这虎皮也细细描绘了斑纹、胡须、爪子,尾巴是用马扎压着的233啥都做出来了。

虎皮下是邮差同款红色背包

元代是如何放置马鞍的?看这个俑就知道了。所以上面那件虎皮应为货物。

彩绘蒙古人驭马俑,焦作市博物馆藏

这儿又出现了一个蒙古族男性左衽,所以“汉服”党不要死揪着左衽是“邪交领”不放了,辽金元明都不缺左衽的图像资料。

蒙古勇士双手持缰绳,胳膊、腿的肌肉紧绷着,面部表情严肃,似乎在跟这匹倔马较劲。

这马……

​嗅嗅,你肿么也弄了个锅盖头啊嗅嗅

​从另一侧看,马用力别着脖子,一脑袋不服。马鞍上盖着的垫子被风卷起。脑补了一个场景:一名蒙古骑手策马奔驰在大草原上,忽然妖风大作,马受到了惊吓,勇士不得不下马紧拉缰绳,免得马弃他而去。

​这部分又突然结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