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2017-12-05  本文已影响1356人  乙洺

【写在前面】一口气写完这篇文章,我却想了半天要不要发出来给大家看。从观点上,肯定会有人给我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从内容上,逻辑还不够缜密,论述也不算完整。

但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拐点,我们总要做点什么,思考点什么。

如果您觉得我在发牢骚,请您相信,那只是对郭徐时代的痛恨;如果您觉得我在嘲讽,请您相信,那才是真心忧国忧军的感叹;如果您看到希望,请您相信我们都有着对新时代强军目标的信念。

【正文】

习大大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对于基层官兵而言,领袖的关怀让这个冬天倍感温暖。但这个课题恐怕够一些机构研究一阵子,这一阵子可能是3年,也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总之,绝不应该只是在“军人优先”4个字中间加上“依法”这么简单。

用这句话作为题目,实在是太大了,仅从指导思想上,至少就能写出成百上千篇军事学博士论文。而我只想用4层简单的意思,来表达一下基层官兵的需求和想法。

一、我们需要的是紧贴实战的为,而不是茫无目的地内耗

军队想要获得全社会的尊重,必须要“能打胜仗”,这是唯一的根本标准。

我毕业到部队,最长的一段是连续干了13年参谋,没日没夜地加了13年班,回忆这段军旅生涯,似乎没有一段关于美好事物的记忆,强军的理想信念在常年痛苦不堪地熬夜中,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症中,在毫无成效的失望中慢慢释然。

于私地想一想,这十几年军旅生涯,自己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脑子里竟然一片空白,带给我的只有那种即将被社会淘汰的危机感,和那种“想扔的不敢扔,想要的不敢要”的无奈。

于公地想一想,自己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到底做了多大贡献?甚至为所在的小集体战斗力提升做了多大贡献?十几年如一日,每天12-16个小时的付出,竟然说不出个一二。

各级各部门,就像各自运转的陀螺,持鞭人不断地抽鞭子,陀螺高速运转,原地运转,一刻都不会停,偶尔会发生一点水平位移,但始终走不了多远,因为持鞭人往往是站立不动的。

他没法动,下面不是一个陀螺,有的有15个,有的有4个,有的有3个,当然也有5个、7个、8个的。抽完这个得抽那个,一个人很难顾得过来,因为陀螺被抽习惯了,不抽就不会动。

陀螺也经常会发生碰撞,碰撞后并不是合并前行,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迅速弹开。

持鞭人抽得很卖力,他们只需要不停地抽,转速就能代表一切,抽到一定时间,就能抽上更大的陀螺,或者抽更多的陀螺。

谁也不会冒险赶着这些陀螺朝着某个方向去。陀螺自转再快,也是自转,永远无法到达彼岸。

陀螺转得累,其实持鞭人也闲不住;陀螺感到委屈,其实持鞭人也很无奈;陀螺漫无目的,其实持鞭人也不知道哪儿才是对的方向……

这次军改,我觉得更换调整持鞭人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要给陀螺装上马达、设好目标。

这个马达,是公平公正的制度机制,是配套完善的保障措施,是自由和谐的人文环境,是以人为本的关怀尊重……

这个目标,就是能打胜仗!

二、我们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而不是原地踏步地建设

今天送老兵,让我想起了18年前第一次穿上军装。想想18年前,再看看当今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军队这18年,除了辽宁号下水、歼20上天,还有一茬一茬流水的兵,似乎没有什么根本改变。

虽然武器装备在逐步更新,但配套建设的步伐却始终都没有跟上;虽然保障设施在逐步完善,但着眼长远的功能却始终都没有拓展;虽然依法治军在强力推行,但方法模式的创新却始终都没有改观;虽然战备训练在大抓特抓,但围绕核心的思想却始终没有聚焦。

有个同事跟我讲,说部队建设发展真是有问题的,多少年了,年年打基础,从来没有真正上过台阶。就像爬楼梯,好不容易爬到第三十阶了,换个人来,他不是带着大家接着从第三十阶继续往上爬,他又回到一个原点接着爬,一代又一代,原地踏步。

从科技大练兵到复杂电磁环境,再到信息化条件下,叫法在变、做法不改。各投各的经费,各做各的系统,到头来信息通不上、数据不兼容;各搞各的研究,各开各的现场会,到头来结论不一致、建设不统一。

有一次,和总部的一个参谋聊天,他跟我讲,我们天天都在加班,每天搞理论研究,搞交流发言。我揪了揪身上穿着的荒漠迷彩服,又指了指脚上穿的类似海军陆战队颜色的作训鞋说,“这身荒漠迷彩穿了快10年了,鞋子还是这个颜色,真不知道你们天天忙的是什么。”

具体的问(lao)题(sao)还有(bu)太(neng)多(shuo)太多,但原地踏步有两条非常根本的原因:一是军队自成体系,乱铺摊子,与社会的发展建设脱轨。二是内部没有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这次军改,我们应该看到了希望,至少在习大大的系列讲话中,军民融合被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至少从即将出台的制度规范上,体现出了各司其职的思想。比如在首长机关训练大纲的编修上,保障部的助理员已经不用再和参谋部一样去标绘首长决心图,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战时业务,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期待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都能得到科学的明确,各类信息系统、运行机制能够做到无缝的对接,武器装备的采购、大宗物资的供应、运输投送的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能够加快军民融合的步伐。让2020年、2035年、本世纪中页这3个阶段,能够一步比一步走得更扎实。

三、我们需要的是贴近心灵的思考,而不是僵化无效的制度

我经常引用《戴尼提》序言里的那句话,“为什么中国这个民族近百年来,一直在血泊中挣扎”。虽然这本书已经出版几十年了,我们早就摘掉了落后贫穷的帽子,成了大国强国,但“缺乏对人心灵学科的思考”仍然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吐槽最多的是《微信管理十不准》里禁止在朋友圈发军装照片。各个单位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把演习训练的视频做成新闻,在各种平台上播放,却以预防泄密为由,剥夺了这个战士们获得存在感的唯一方式。

作为一名军人,这个身份本应是值得骄傲的,可我们却要藏着掖着。

在这个信息时代,军人的荣誉感、自豪感从哪里来?即使有一丝泄密的可能,但和事关全军军人荣誉感的激发、事关战斗精神的孕育上,这个密绝对是微不足道的。

而且这还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是一个管理型的军队,而不是一支打仗型的军队。

这十几年来,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管理理念的进步,不是制度创新的发展,不是人文关怀的升级。而是应有的血性,在非左即右的管理中被削弱;应有的理想,在人文缺失的制度中被磨灭;应有的担当,在盲目追责的压力下被摧毁……

再讲一个被媒体炒得很热的问题,军人该不该优先。

记得我们的老英雄徐洪刚,有一次穿着军装去外地执行任务,急着购票,却已排了好长的队。同样排在后面的,鼓励他军人优先,也有人认出他来,让他亮明英雄身份优先买票。结果老徐生气了,说“正因为我是徐洪刚,我才更不能插这个队。”我想,这才是军人的精神和情怀。

这个“军人优先”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有冲突的,不知道哪个王八蛋当年为了评比“双拥模范”,而制定了这项形式大于内容的措施。

铁路总公司真想为军人办点实事儿,就每个车站开一个军人购票窗口,只卖票给军人,这才是真正的关爱和尊崇。

其他的制度措施都是一样,希望上面制定的时候,能够想一想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认真论证,不要拍脑袋决策;想一想基层官兵的真实感受,以人为本,不要让下面无法执行;想一想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着眼实战,不要让那些僵化无效的措施占据了主流。

四、我们需要的是收入制度的完善,而不是简单粗放地加薪

这是个具体的小问题,却是全军官兵关心的第一问题。

近几年军人待遇的逐步增加,大大提振了军心士气,但在收入制度分配上,却与“按劳分配”的原则有所偏差,还是引起了不少质疑。

野战部队的兄弟们起早贪黑、没日没夜,每年在外驻训四五个月,结果却比同级别的机关、科研院校、分区预备役的收入还要低。

“不患贫而患不均”,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这就是对关键时刻要流血牺牲的野战部队军人的最大的不公。

我们不要求老野的基本工资得比国动系统的高,至少在岗位津贴上、在外训补助上、在优秀评级上应该做点文章。

先说岗位津贴,以往都是按职务发放,比如连长都是800。可有的连一两百人,有的连只有十几人,承担的工作和管理压力完全不是一个层级。再比如机关科长,加班加点的时间远远超过基层的营连主官,却没有岗位津贴。建议每个岗位都要有津贴,而且要依据工作性质而区分。

再就是外训补助,海军出海有补助,空军上天有补助,火箭军整天都有补助,陆军老野们每年外训几个月,没有周末节假日,却一分钱没有,这真的不合适。

还有优秀评级,首先说单位的,比如我们这个英雄部队,上面有什么任务都交给我们,时间久了,基层官兵常年加班加点得不到休息,除了被奉献的无奈,就只剩抱怨。为什么不能学学地方,整个精神文明奖,省级的、市级的、区级的,由各级机关掌握评价指标,任务重的单位多发点钱,任务才能完成得更出色。

其次是个人的,比如每季度考核一次体能,之后的3个月,每个人根据考核评级,拿不一样的补助。比如特一级,每个月多发1000,特二级,每个月多发500。还愁大家训练不积极?还愁训练水平上不去?

……

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意识来博取同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想要军队用硬实力来给人民带来真正的安全,就必须用硬条件给军人带来可靠的保障。

正视问题,才是血性担当;思考问题,才是品德理想。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需要我们所有人围绕着统一目标,从思想上、制度上、文化上、保障上、待遇上共同努力、全面施策。

让我们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而努力,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而流血牺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