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叫停“20考研预调剂”原因何在?
多所高校预调剂被官方叫停:“刚接到上级主管部门通知,网上监测发现一些地方个别高校开始推送调剂信息,引起社会考生焦虑。当前尚处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国家对复试调剂录取工作尚未启动,请各单位切实加强监督指导,督促各招生学院令行禁止。”(摘自光明日报)
上文大意:“官方调剂启动前,上级禁止个别高校在网络推送调剂信息”,理由是“容易引起考生焦虑”。这就奇怪了!如果提前发布调剂信息,帮助考生早了解早准备,岂不是好事,怎么就叫考生焦虑了?预调剂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或没有预调剂对考生到底有什么影响?如果是好事,为什么上级要禁止呢?调剂水很深!请听小编细细道来。(全文1813个字,阅读时长约6分钟)
01 预调剂的概念
“预调剂”通常是指在研究生笔试之后(12月底),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之前(次年3月中旬),一些院校根据往年招生情况提前预知,肯定或很大可能会有调剂名额。于是,以学院或招生项目为主体,通过相应方式和渠道提前于研招网发布接收调剂的通知,并提前采集调剂考生意向。“预调剂”,实际上属于学校、学院或项目的“个人”行为,与研招网(官方)调剂并无直接关系。
02 预调剂时间段
以2019年为例,2018年12月22日考研笔试,2019年2月15日各校陆续可查询个人成绩,3月15日出国家线,3月20日研招网调剂系统正式开通,直至4月30日系统关闭。从往年经验来看,考研笔试之后到研招网系统开通之前,均有院校提供“预调剂”报名通道。小编在2018年见过在12月23日,即考后第一天即刻开始“预调剂”工作的招生项目。从往年看,实际上在从考研笔试结束后到研招网调剂系统正式开通之前,学校都可能会开展“预调剂”工作。
03 预调剂的目的
在前文概念部分已稍有提及。从院校方面来看,如果一个专业接收调剂,说明该专业未招满或临时增加名额,于是允许校外或校内有调剂需求并符合要求的考生进行申请。每年教育部会根据高校招生情况调整招生名额,对于招不满的专业,本校研究生院对该专业,甚至教育部对该院校的招生名额会进行下调。那么,通过“预调剂”提前抢占生源,尽可能用掉全部招生名额,那么就不至于出现招生名额“过剩”的情况而被收回。当然,学校搞“预调剂”,考生将有更多渠道机会了解调剂信息,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另一方面,有时候也确实是让人搞不懂,到底哪个系统才算数,如果考生错过了研招网调剂,损失就大了。这很可能也是官方叫停“预调剂”的原因之一。
04 叫停预调剂的影响
大家首先要了解,“市面”上的两个“预调剂系统”,第一个是上文提过的,校方自己的预调剂系统(甚至有辅导机构也在建设调剂填报系统,这一类更多是市场行为)。另一个,则是研招网的“调剂意向采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意向采集系统”。意向采集系统是个啥?别急,下一个小标题会有介绍。
校方“预调剂”和“研招网意向采集系统”并没有内在联系,后者才是考研报名、调剂、复试的唯一官方系统。前面讲过,校方“预调剂”属于“个人”行为。某种程度讲,“预调剂”是院校在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之前,促进招生的一种方法。对于考生最终调剂成功与否,并无直接关系。就算考生过去没有向学校提交“预调剂”申请,等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以后才提交申请,仍然是有效的,而且是唯一有效的。
05 调剂意向采集系统
那么“意向采集系统”什么时候开通,有什么作用呢,它跟调剂系统有什么关系呢?“意向采集系统”通常在“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前1-2周开通,以2019年为例,3月7日“意向采集系统”开通,3月20日“研招网调剂系统”正式开通,二者相差13天。关于“意向采集系统”作用,研招网这样解释:
“在调剂意向采集服务系统中,一位考生最多可填写10个调剂意向。调剂服务系统开通24小时内,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考生可将调剂意向转为调剂服务系统中的调剂志愿。已转移成功的调剂志愿与直接在调剂服务系统填报的调剂志愿一样,在招生单位设置的锁定时间内不可取消或更改;未转移成功的调剂意向在调剂服务系统中无效。”
这样看来,各校组织“预调剂”相关活动,从一个方面来讲,确实提前给考生提供了更多资讯,使考生能够尽早做充分准备。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院校很难告诉考生,“预调剂”同时也是一种招生市场行为。当信息不透明,考生花很多时间准备“预调剂”,然而,却不知“预调剂”并不能决定调剂的最终去向和录取结果。考生们真是很难不焦虑呀!
最后,再总结一下本文重点:
1.只有研招网才是研究生考试报名和调剂的唯一官方系统
2.各校单独组织预调剂与调剂实际成功与否并无直接关系
3.着重了解研招网的调剂时间和使用方法不错过重要信息
我猜测,考生们读完此文,很可能仍然心有疑虑:“如果没有‘预调剂’,就很难直接与院校接触,我会不会错过最佳时机?如果调剂名额被内定或被更早获得消息的人抢走,我该怎么办?”不必担忧!下一篇我们就聊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