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关雎
毕业多年,重新翻看诗经,却多了些许疑惑,已然忘记当时读关雎是什么感觉,不过现在考虑的多了,却又怀疑这真的是简单的一个描写君子追求淑女的故事么?真的只是描写辗转反侧时的苦楚,或是以钟鼓乐之的情景么?
西周时期,尚处于农奴分封制时期。也是周礼初成的时期,便是在现代我们也还能多少的看见几分周礼的影子,正如如今的婚礼,葬礼,成人礼(北方可能较少)等,边都是源于周礼。由于西周重礼法,故对诗经的开篇所表达的含义有了些疑惑,真的是将一个带有浪漫主义的诗作为诗经周南的开篇么?
便大概的了解了下当时对于爱情,婚姻的看法。却发现早在西周时期,婚姻就已经是尊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纵使西周时期,例外的竟不反对年轻男女私奔之类的事情,不过相对于爱情在那个年代只是作为婚姻的副产物的情形,在加上古代女子本身也没有太多权力,不得不对其真意产生疑虑。
既然婚姻不以爱情为核心条件,所以很难想象会有这样诗只是译注中说的描绘青年男子追求美丽贤淑姑娘的诗。再言周礼中对婚礼法定年纪,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若是真正的遵循周礼的青年男子,也很难猜测是否还真有如此的心境,写下诸如关雎一样的诗。
以上言论,具依赖周礼的背景,另有一种言论,与上述言论有些类似。说此诗的主旨是描写“后妃之德”,认为诗中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其妃太姒。古文学派《毛诗序》中言:《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不过亦有反对者认为其不理解“国风”是民歌,强行把每一首诗强加到统治者身上,联系贵妃,帝王之说,难免会掩藏诗的本意,多是自顾自把诗的本意和引申意胡乱的联系起来。但是对于说这是民歌,个人感觉依旧有些牵强。无论是诗中的君子,或是淑女,在当时定然也是士大夫以上的贵族阶层,再联系周公制礼,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政治成分,借鉴了夏的过于重亲近亲人,商的过于强调君主地位的弊端,制作了周礼。当然周礼的范围涵盖甚广。所以在周礼的背景下,感觉单纯的理解为民间的爱情诗,多少有些富含现代人浪漫主义之感。而对于“后妃之德”正如通常的译注中评价那般,又没有迹象表明君子确实是周文王,而淑女是太姒。
不过仅就个人感觉,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必定有其所本身的含义,而我更倾向于这是一个类似与婚礼上的礼乐,或是歌颂夫妻和谐一类的诗。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诗,如此旧的时间跨度,真是较出了真理来,却也不大可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于关雎这首诗,具体意境大多都是了然于心的。我对与这首诗的猜测,是已经结为夫妇之后,缅怀性的书写当年相思之情,以表夫妻和谐。而猜测核心,便是源于“雎鸠”,朱熹言:“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便是说雎鸠这中水鸟,一生只有一个定偶,而且,并游之时亲近且态度庄重,据此猜测诗借“雎鸠”鸟来表明已是结为夫妇的两人,并且相敬如宾。窈窕本意便是指心灵与仪表皆谦美的女子,故在“淑”具体含义,却需要细细考究,而在我读的诗经中,译注中似乎刻意的忽略了这个字,若按时下文字含义来翻译,理解为善良,又觉略显重复。翻看字典,却发现我竟如此鄙陋,“淑”本意含有在水中拾豆子的意思,若是按此翻译,便觉得通顺了许多,也能与“参差荇菜,左右刘子”对应上。故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猜测便是记录了相识的情景,在之后所描写,便是曾经追求窈窕淑女的场景,或是因为求子不得,而辗转反侧,或是琴瑟有之,钟鼓乐之取悦心爱的窈窕淑女。
细思,对于一个两千七百年前的诗,较其真意有有何种意义,连写下这首诗的人是谁,都无从可知,又怎能真的理解其真意呢,不过多是一厢情愿的猜测而已。
201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