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闽南风土人情

#海丝寻梦#01龙泉宫

2018-08-18  本文已影响10人  子顺网

龙泉宫

龙泉宫,俗称“观音妈”、“西门妈”,坐落于福建省惠安县螺城镇八二三西街、科山山麓东侧。

据惠安县志载,始有井,继有宫,因而宫焉,又井涌泉石竭,清醇、甘洌,誉为“龙泉甘露”。因而为井名,进而为宫名。

龙泉宫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20世纪90年代末期,惠安旧城改造,龙泉宫被原址保留起来,四周建起环形建筑。宫内宋井、龙柱、清碑均为1987年公布第二批县级文化保护单位。

龙泉宫四周由一座环形双层建筑包裹,整个环岛坐西北朝东南,面朝大街的方向为龙泉宫的出入口,迎面为一内照壁,照壁顶为青瓦,照壁左右各有一个门,左门上书“龙泉门”,右门上书“灵感观音”。

  主殿

主殿面朝西南,木石构架单层,面阔一间,进深三间,第一进摆放供桌、香炉和签筒等,正面外侧檐下悬“慈济”、背面上挂“慈悲济世”的匾额,亭内正上方悬挂“龙泉寺”的匾额,为穿斗抬梁式单檐歇山亭;第二进为大悲殿,是整座宫院的核心建筑,神龛上方悬挂着“光照大千”的匾额,门上内侧悬挂“慈航普度”的匾额,为穿斗抬梁式构架,硬山顶;大悲殿背侧檐下设有供台;第三进为大雄宝殿,穿斗抬梁式构架,硬山顶。二三进间有天井,天井上搭盖棚顶。主殿的左侧外墙上镶着 “佛光普照”四个黑底金字。

前殿

与主殿同在南北中轴线,面向大悲殿,面阔三间,左边设有“换签处”,为穿斗抬梁式单檐硬山顶。“天坛”左侧和后面各有一个六角金炉,金炉为砖石结构,左侧金炉六面均雕有花草、仙鹤、鸟兽等精美的浮雕。龙泉井正位于“天坛”和左侧金炉之间,井水清澈。“天坛”和主殿之间搭有棚顶。

侧殿

主殿的左侧为穿斗抬梁式单檐歇山亭,殿堂面朝大悲殿,背靠照壁,面阔三间。与主殿同向,殿前之门与大悲殿并排,上书“斯文主宰”;殿堂面阔一间,与大雄宝殿并排,神龛上方悬挂“文采风光”的匾额,硬山顶;殿堂与前门之间为走廊,廊上摆放着香炉,廊顶架有铁架网。走廊的右侧为住寺“阿姑”的单层舍房,舍房的最靠外窗台设有“解签处”。

 据县志载,先有井,后而有宫,有拜亭誉为“龙泉甘露”,井深3.5米,井径0.5米,长期蓄水2米左右,条石砌筑,井围方形,外设井栏,水极甘洌,涌泉不竭。

 清碑

即龙泉宫特祭节略碑,镶于大悲殿宫壁西侧,碑高33厘米,宽48厘米,1863年(清同治二年)立,楷书镌刻,字径1厘米。记述明清间惠安在倭患、疫病、虫灾中、旱疫、“洪杨变起”及农民起义军攻城之事,神力御患抗,庇护百姓,有功于民,奉文部照准于春秋佛诞特祭。

 清重修宫宇时,竖立辉绿岩镂雕龙柱1对,高2米多。立体飞龙 ,盘旋柱上,昂首杨鼠,披鳞舞爪,穿云新,登岛门凌空奔腾,雕工精湛。

1919年邑人陈有嘉募款重修拜亭,竖石柱,撰书楹联。文革期间,龙泉宫论为仓库,厂房,损坏严重。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进一步得到贯彻和落实,众善信鸠资修复大悲殿,增建天坛,大雄宝殿及其他配套建筑,建造时唯古建筑是范,精雕细筑,务求轮奂臻美。宫中楹联为陈清标老先生编撰,对仗工整,意蕴禅机,更为宫宇生辉增色。

宫观楹联  

龙吟螺水参真谛,泉涌慈航度众生。

世事难瞒观世眼,来人应有如来心。

龙津亘古含瑞气,佛国而今放光辉。

誓愿弘深慈航普度,寻声救苦彼岸同登。

禅房昭日月千秋永耀,圣迹满人间万古长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