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疚感,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
需要有罪,有原罪。
摸索并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知道自己正在想要什么,是人格独立的必由之路。
正如:瑞·迪利欧 在《原则》中所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如何行动。这似乎是迈入复杂的理性分析。
拉康设置了一个新的分类来阐述幼儿到成年人的发展轨迹。需求,请求,欲求。分别对应人发展的三个阶段。现实界,想象界,象征界。
需求-现实界
拉康认为,新生的婴儿是某种粘乎乎的团儿,对于自我毫无觉知,而这个团儿被需求所驱动,它需求是食物,舒适和安全。
也就是说,婴儿在这种需求下识别不了满足它需求的客体之间有什么区分,认识不到一个客体(如乳房)是另外一个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一部分,因为它还没有整体的人的概念。这是一种自然态。
当父母对婴儿没有出现缺席,丧失,那么婴儿的现实界就得以满足,其中的任何需求都得以满足,那么它就可以舒适的展开。
请求-想象界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引用了一个案例,说他外甥,大约18个月,将线圈的一头固定玩游戏。小家伙把线圈的另一头扔出去,然后再把它拉回来。弗洛伊德说:这游戏对于小家伙是有象征意义的,它缓解了因为母亲离开而产生的焦虑。他把线圈扔出去,重演了丧失所心爱的客体的体验;他把它拉回来,就重现了客体出现在身边,并获得快乐。
孩子有需求,渴望客体常伴左右。通过收拉线圈表达了自己的权利欲望。
欲求-象征界
拉康在《无意识字母中介》中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两扇相同的门,门上的字不一样。男厕所,女厕所。
一个小男孩(哥哥)和一个小女孩(妹妹)坐在火车的包厢里,面面相对,靠着窗口。火车启动了,站台上的建筑一一闪过。
哥哥:“瞧,我们到了女厕所。”
妹妹:“白痴!你难道没看见我们正路过男厕所。”
这个故事说明男孩与女孩进入象征界秩序,进入语言结构的方式如何不同。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能看到异性的她,都在构造自己的价值观,构造自己对于男女厕所的命名。
换句话说,对于孩子而言,男女厕所构造了两个世界,他们接近对方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有确定的性别,在象征界有个具体的位置,站在这个性别上,只能看见异性的它。
有两扇门,它们区别性别,每一个孩子必须通过各自的门才能进入象征界。
有两扇窗,它们区别需求欲求,每一个孩子必须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展开自己的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