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让我看到人生真相
01 我所知,便是我无知。
我是一个比较自大的人,总是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即便有时觉得还是有很多不知的,却会自我安慰:我已经不错了,还有不如我的。
后来渐渐发现,这种心理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自信,几乎每个人都存在。这种“自认为”是一种安全感建立的必需品,没有它,便会让人时不时的陷入到恐慌中:原来有这么多的不确定性,我该怎么办?
今天中午和爱人吃饭,他说昨晚看了我介绍的《当我遇见一个人》,让他突然觉得多了份觉知,也让他意识到了生活中有很多自以为正确的行为,实则是一种消极暗示。
比如昨晚睡前,女儿兴高采烈的跑过去跟他说:“爸爸,刚才你忘记关灯了,我发现后关掉了。“
他听了后,立刻回应:“我是要等着洗完衣服,晾衣服的。“
说完后他回到卧室,一下子意识到:女儿是希望自己看到她帮我们关了灯,而他则认为,女儿在怪他没有关灯,所以他第一反应是解释。
他笑着跟我说:以前的话,我压根不会意识到她的真正意图和我自己的潜在观念,看了书以后才发现,我会容易消极认同一些事情,这份觉知是此前没有的。
有时候不是想不到,而是不知道。前者是默认的前提是你是知道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忽略了,而后者是在我的认知圈里是没有的。
人最大的无知便是以为自己所知甚多。苏格拉底说:我所知,便是我无知。傅盛也说过认知四阶段的第二阶段是我知道我不知道。
这样,当你无法理解别人的时候,当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时候,便可以告诉自己一个理由:这世上有些东西是你不知道的,不可盲目自大,或妄自揣测,真相永远没有你认为的那么简单。
02 人生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前一阵情绪不是很稳定,我急切的想从书中找到调整的方法。有的说要活在当下,用正念的力量;有的说要接纳情绪,让自己感受它……我都试了,都有用,却不长久。
索性就不管它了,不多久,这个情绪走了,没来由的便恢复了平静。
又过了不多久,反复之。
我认出了它,这便是所谓的无常。以前知道这个词,却更多的是概念,当我去体会无常的时候,发现它无处不在。
情绪是一种,生活亦是一种。
我是教初三思品的老师,从前一直有个意识是:成绩好的孩子一般都会成绩好。这个稳定性似乎是应该的,当他们成绩下滑便会认为是一种不应该。
不止我如此,大部分的家长和老师也这样想。他们看到的都是这个稳定性背后应该保持的恒定性。当这个恒定性因为一些原因被破坏时,大部分人看不到事实,只想责怪当事人为什么没有保持稳定。
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一直是级部第一名,到了初三突然就不想学习了,拒绝上学,通宵打游戏,抗拒和父母沟通。
且不管他是什么原因。单说说大部分人的反应,几乎每个人都提起他过去两年的成绩,都在可惜怎么没有坚持下去。都看不到他一直以来心理的变化,所有的“突然”都是有备而来。他并不像大部分人以为的以前都“很好”,都很稳定。
如果我们看不到一切都在变化中这个事实,便会容易陷入到过去的美好的,或糟糕的幻象中,看不到真实,这是我们对生活最大的误解。
03 你给不了你没有的东西
那天,一个教语文的同事说:“前几天,我帮一个外校的孩子补课,从来没见过理解力这么强的孩子,我给他留了100道题,他的速度惊人而且几乎全对,这些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需要的时间最快也要好几倍。”
我发觉,自己很快陷入到了羡慕的心态中,如果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如此,还会为他的未来担忧吗?
我由衷的赞叹:“确实不一样,应该是读书多吧。“
同事点点头说:“是,我问了他父母,他家里很多书,孩子特别喜欢看书,小的时候没表现出来,到了初三各方面都表现的很优秀。所以,我得让我儿子多读书。“我在心里默默的肯定了她的想法。
当我回到自己办公室,看到桌子上的书,突然意识到,我需要做的并非让孩子多读书,而是让自己爱上阅读。
我没有的东西,如何给孩子?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情绪好,先要自己情绪稳定;如果想孩子有好习惯,先要自己不要总迟到;如果想孩子自信,有力量,先让自己找到内部力量。
你的变化,会伴随着孩子的变化,让自己有的同时会伴随着给予的发生。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我所知,便是我无知——让我看到了所有事情的可能性,而并非只有我认为的一种可能;
人生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让我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只有眼前才是永恒的;
我给不了我没有的东西——让我知道我需要做的,只有认识我自己,成为我自己,创造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