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读书分享同舟学院·优秀作业集方法用对,事半功倍

读书 || 《认知突围》从重新认识自己开始

2022-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路路平

开卷有益,新年第一天,选了这本《认知突围》,全文由此及彼,从重新认识自己开始,重新认识知识,重新认识金钱,重新认识时间,重新认识关系,直至重新认识人生,层层递进,逐渐突破认知的界限,令人深思。

第一章标题——狠狠抽自己耳光,重新认识自己,觉有点小惊醒,无论要不要抽耳光,看了本文的重新认识自己,的确是挺醒脑的,算送给自己新年第一个清醒剂。

作者通篇毫不掩饰,直指自我认知,或许我们并不认识的自己,或是想掩饰的自我......本章节里,作者从五个方面进行自我认识的剖释,看完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明白到底是何为。

大脑每时每刻都在骗你

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情绪体验,人们惯用切片思维,留下美好的,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人看清自己有多难,平时拍个照片还要美图。泰勒斯说:看清你自己,大约是这个世间最难的事。究其原因,人会随时会产生各种情绪,快乐、悲伤、愤怒,而一旦产生情绪,就会为了维持或摆脱某种情绪状态,而说服大脑将自己真实的意图隐藏起来,比如感受了快乐就像持续感受快乐,尝试痛苦想摆脱痛苦。于是大脑就会为你创造一系列虚假指令来达到目的,比如自欺欺人。

久而久之,我们就真的将这种虚假思维指令当真实存在。如平时所看到,某个不存在的事说多了似乎就是真存在一样。有情绪的人,很多时候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人都会证实偏差。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的大脑在很多时候很顽固,无关对错、就是单纯的顽固。比如没来由的喜欢某人,觉得他说啥都对,他做啥都好。这种喜欢已在内心预设好,纵然客观事实如何,人都愿意被这个预设欺骗着,所谓毫无道理地喜欢说的就是这个吧。我们之所以没能真实地认识自己,或许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

记忆不靠谱。作者提到人经常怀念儿时的食物意犹未尽,哪怕是一口白开水说的好像是甜的,果真如此吗?在许多的记忆深处,其实并没有能力记得请几十年前的味道,但由于标杆的象征性意义,我们会将最好的味道安在它身上,因为那个味道在当时令人印象深刻。记住的可能并不是事实上客观味道,而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或许是当时条件下最顶级的、惊艳的,感觉深刻且难忘,至于咸甜、具体口感,可能就不那么确定了。而且每个人对这样的或真或假的记忆,人通常很少去怀疑它的真实性。

上面的情况,你有遇到过吗?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吧。

别装、千万别装

不懂装懂,加上周围的人吹棒,时间久了,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真得很渊博,但其实真是那么回事吗?这个只是反映了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不是不会客观评价自己,只是不想客观地评价自己。

不懂装懂

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注定我们的知识是有边界的;人的精力和寿命都是有限,注定我们拥有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现代知识的更迭迅速,注定我们不仅学不完知识,也并不拥有绝对正确知识。由此可见,不懂应该是常态,而懂才是非常态,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并没有这个意识。

文中这句话给我印象深刻:装懂有刻意和非刻意区别。有些非刻意的不懂装懂是自我认知上的巨大缺陷,而且竟然自己还不知道,这是很要命的事情,这些装是不由自主流露出来的。刻意的不懂装懂还好一些,至少还能证明内心深处是知道自己不懂得,心里默许,只是嘴上不承认,还未到认知习惯出问题,还有得治。

学会认清真实的自己

大部分人时时刻刻都在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当周围人都说你漂亮(帅)时,你就会渐渐认为原来自己这样就叫漂亮(帅)。

人是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每个人都有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倾向,所以我们的初始动机就已经偏离了“客观”。

为了完美,我们需要更漂亮的衣物,需要化妆,美图秀秀。这一切不是为了给自己看,而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好的评价,从而利用这些评价反向塑造大脑对自己的印象。都在不由自主创造一个想象中的虚幻的自己,似乎都在装。

装是否有利于自我提升?作者提到均值回归,装得越狠,而出糗,垮掉的可能性也越大。“装”无益于提升自己,且终会带来同比的负面影响时,估计再不想装了。

不装,有利于你在认清自己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所以别装,千万别装。

道理我都懂,只是懒?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够,根本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些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从而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他认为认知也是一种智慧。

“道理我都懂”,“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近几年常听到得两句话,听起来挺丧的,懂了这么多道理,结果没什么用,该懒还是懒,提升不了行动,自然也改变不了现状。

关于懂道理,作者提出可以扪心自问三个问题:自己是不是真懂?愿不愿意懂?值不值得懂?关于懒最后说白了就是没有按照道理去践行。

如果真的认为他有理、你愿意学习、并且好处正是你所要的,那你怎么会不去践行呢?不去践行的原因要么是你并没有真懂、要么你并不认为它一定指向你要的结果,要么是它带来的结果并不足够吸引你。

得出的总结:对于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就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

作者举例现实生活中,经常说孩子不用功是自制力不够的说法,其本质也是认识不足,大多数孩子认不清学习成绩与未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之间的强关联性。

相反,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如果有人开出一个亿的价码,让你每天消化2本书,每天5点起床跑步1小时,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9点,再进行一小时深度思考,只要坚持10年,就能获得1个亿,这种条件下,许多人是可以坚持下来的。如果没有这个一亿元,只告诉这一堆道理,估计90%以上的人坚持不下来的,多数人的认知是看不了这么远的。当回报在某些人眼里不明显或不存在时,他们的动力就不足了,自然表现懒得特性。

告别懒惰

了解懒的本质,对于平时有些事在我们心里确实很重要,但不愿意动手去做,一直想改变又无从改变,症结就在此,这就是我们对认知有误,它并没有在我们心中想象的那么重要。

其中存在综合考量后分数的优先级,有些人的阈值很低,对他来说,60分的事情就值得他拼尽全力,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90分的事情才值得他挪一挪屁股。

作者提出告别懒的四个建议:学会分解任务;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没机会真的怪不了我

机会并没有那么依赖运气,机会之所以没有青睐你,因为你并不具备开启它的条件。作者提出,先做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好,意外好运才有更大概率降临。

机会和运气

对于每个人,希望自己在某个层面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机会。不管是量变引起质变,还是突如其来的“好运”,都需要一个开启的条件。当这个条件降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取得飞跃式进展。

机会如何被开启

很多人认为机会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事实是,这种“可能”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碰到,只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并没有满足开启它的条件。

机会不是从天上砸下来的,是靠你用资源自行开发出来的。

先做起来,对于任何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领域,作者建议,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原地踌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试试。先做起来,机会可能就会出现。

你不是势利,只是想占便宜

势利是刻在人类基因里,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势利贯穿于人类各个行为的始终。

首先承认自己势利

人人说势利不对。因为你要说它对,你就是势利的,于是就没人跟你玩儿了,之所以不跟你玩儿,是因为在你身上明确占不到便宜,而在别人身上,不那么明确

说法很现实,实者人性使然。现实社会中,嘴上说着势利不对,但行为上都在做着势利的事情。

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有钱人、有幽默感的人、老好人……如果要将他们归类,大致画像是“有正面资源或有潜在的正面资源可贡献”的人。他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人都喜欢靠近这些“(潜在)正面资源”的拥有者,这意味着跟他们凑在一起得利的机会更大,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简言之更容易占便宜。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认为人应承认自己是势利的。

正确获取好人缘

作者认为势利是天性,人们喜欢人缘好的人,即是势利所驱动。

对于现实中,人们喜欢人缘好的人,揭示人缘好的关键,那就是拥有正面资源或潜在的正面资源。如何去人群中找人缘好的人,提出了资产性人缘与劳动性人缘的问题。

“资产性人缘”,他的好人缘建立在他有值得他人“图谋”的地方,所以哪怕他什么恩惠都不施,只要有潜在的收益期望存在,他的好人缘就会一直存在,周围总有人。这种人缘更占据主动权。

“劳动性人缘”,劳动性人缘必须时刻维持在劳动状态,也就是得一直处于施恩状态。一旦停止施恩,好人缘就消失。这种人缘是被动的。

人既然是势利的,寻找的好人缘,注意选择更有利的资产性人缘,在个人努力方向时尽量往资产性人缘转化。

……

现代人了解自己或许不难,更多是想不想了解自己。浮躁的现代生活让人们逃避自己,不能正视真我,而是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做事老是拖延,不懂装懂,自怨自叹沒运气……通过此篇重新进行自我的剖析,或许可以看到不同的自己,为突破认知的界限找到出口。

2022年1月2日

2022年周阅读(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