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尘读书会——阅读成长❤️❤️🌅🚀

乡土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2022-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美好_e81d

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很值得一看,看完以后,明白了一些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

费孝通先生是江苏吴江市人,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一生致力于社会学研究。

他给我们描述的乡土中国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且让我们看看吧。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质的。

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每个中国人住上数三代,都是乡下人。这个称呼虽有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最普通的谋生。

中国人无论去哪里,总能想方设法种下一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长出一点东西,现在的“城市农夫”们,在阳台上,边角地种上一块葱、蒜等,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可见我们的民族确实是与泥土分不开的。

如果要出远门,总也要带一包家乡的泥土。

那么这种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了一些我们中国人的特点,比如,以农业为生的,就不能经常迁移,过着一种定居的生活,总是和土地粘着在一起,被土地牢牢地拴住了。

第二个特点就是小字。因为农业本身不需要许多人聚居在一起,也可以完成农业活动,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是一户人家。

但中国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大多是聚村而居。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人们之间需要合作,需要安全,这样聚村而居的话,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第三个特点,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彼此都很熟悉,因为很熟悉,所以各人的脾气性格都比较了解,所以也就会产生一种信任,这些就是乡土社会的一些规则。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怎么对待乡下人的“愚”?

在过去的中国,很多乡下人是不识字的,因此,在读书人看来,他们显得有点近乎“愚”,但这是不是真的愚蠢呢?

作者分析了,他们不认识字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有一条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认识字,还有就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个熟人社会,很多时候他们会使用一种特殊语言,只有他们才能彼此懂得一种语言。

所以文字有时候在乡下甚至是多余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但并非是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中国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面对面交流,甚至不需要文字。

那么怎么在乡土社会有文字存在呢?

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质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有的东西。

只有中国乡土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差序格局:

中国乡土社会的关系网是差序格局,什么是差序格局呢?

就是这个人际关系网是一张张的网,但这个网的中心点是一个个的“自我”,以每一个个体为中心,然后像水波纹一样推开出去,由已及远地层层推出去,离得自己近的,就是与自己的关系近的社会关系,离自己越远的就是与自己无关的社会关系。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差异,这个关系网有一种伸缩能力,它不是固定的,它的范围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如果中心势力大,那么它的范畴就大,反之,就小。一个当官的人,他的关系网就大,如果一个平民,那么他的人际关系网就小。但它是可以变的,那么这种差序格局会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

[if !supportLists]四、[endif]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什么呢?

礼。“克己复礼”可以概括这一点,对待亲属要做到“孝、悌”;对待朋友 要做到“忠、信。”

[if !supportLists]五、[endif]乡土社会中的男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之中呢?

他们之间是一种阿波罗式的情感,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只是一种维持社会分工的不同罢了,用不着谈感情,只是各人做各人份内的事情就好了。所以,从这也可以了解中国的婚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了。

[if !supportLists]六、[endif]乡土社会是一个无讼的社会。

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内存的良心。

所以这种秩序是注重修身的。理想的礼治社会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人有外在的监督。但这种理想的礼治秩序不是常有的。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也是一种教育过程。让自己意识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

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而且现在的法律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内容,因此并不是人人都会懂得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也不会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来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不知道怎样用。而且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七、乡土社会的无为政治。

权力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输了,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并不是心服,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

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这种权力作者称之为横暴权力;

还有一种权力是存于社会合作一方面的。社会的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

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花费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劳力是成本,是痛苦的,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

这样就发生了权利和义务,各人都有各人的工作,维护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没有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

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

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种权力也愈越大,这种权力作者称之为同意权力。这两种看法都是有根据的,并不冲突,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里,这两种都跟过程常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不很单纯的。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

权力有工具性质,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工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

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出人意料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

而乡土社会恰恰是皇权的发祥地,因为乡土社会并不是一个富于抵抗能力的组织,农业民族受游牧民族的侵略是历史上不断的记录。但是农业的帝国是虚弱的,不能支撑强大的横暴权力,它只能自给自足,不能有足够的剩余,于是,天下大乱,但是皇权力求休息生息,力求养民,所以,皇权为了自身的统治,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八、中国基层政治:

它是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是教化性的权力,或者说爸爸式的权力。社会继替是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生死无常,人寿有限;个人到这个世界只是一个逆旅程,但是这个旅程却有着比严格的规律,没有一个新来的人,是在进门前就明白这一套的。因此第一个人从出生都得接受教化,使他能在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不逾矩,于是要加以强制,于是发生了权力。这样发生的权力并非同意,也不是横暴,只是一种社会契约,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文化和政治里也包含这种权力。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丝社会的基础,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在乡土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为人们行为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