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笔记

简析《秦腔》

2020-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默默_陌陌

《秦腔》作为贾平凹的风情散文、游记中的名篇,突出表现了贾平凹该类创作的鲜明特色。

首先,《秦腔》具有古散文的特色——骈散结合,古词语灵活运用。这在散文开头就有所表现了。“山川不同,便风俗不同,风俗有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这一段话我特别喜欢。因为它通过长短句结合,适当运用古语,使得句子既凝练又颇具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而且在这一段话中,贾平凹先生的符号运用也是非常巧妙的。若是一般人,“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通常多会将前六个逗号改用为顿号,但贾平凹使用逗号这一细节,却给了我余音袅袅之感,读起来流畅又韵味无穷。在我看来,所谓大师风范,大家文采,便于这细微之处显现。

其次,《秦腔》中的内容多是其所见所感,通篇画面感强,感情真挚,思考深刻。孙犁曾这样评论贾平凹的风情散文、游记:“用细笔触,连续不断地去描绘现实生活中,人民所见习,而易于忽略心理和景象(关键是对人的观察)。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声响是动听的,不同凡响。”我认为《秦腔》的确如此。因为在《秦腔》中,作者并没有集中大量的笔墨去描绘秦腔的表演场面,而只是在某些段落分散且简略地提及秦腔的表演。贾平凹写秦腔,更多的是去挖掘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氛围。

贾平凹从秦腔的发展现状去剖析秦腔没有被淘汰的原因,再分析其地理特征和人民生活,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的秦川。作者用细腻而流畅的笔触,使得自己对秦腔的喜爱显而易见,而喜爱秦腔的背后,更是对秦川文化的热爱和秦地人民的崇敬。阅读了《秦腔》后,我发现: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秦腔的传承是文化血脉的延续,但对于当地人而言,它是生活乐趣和希望的传承。

贾平凹笔下的当地秦腔演出是艺术的享受和人潮的拥挤并存的。在这块平原上,秦腔的排戏、演戏、看戏全村民参与。作者通过描写气候的恶劣表现人们对秦腔表演的热情:“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而“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则为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地人观看秦腔的场面,真实又别开生面。在很多人看来,观看秦腔表演是文雅人闲时的文化熏陶,但在秦地,观看秦腔表演是一种平凡但意义非凡的生活。

“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地停车。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手,永远使你记住教训。”作者从生活小事中表现了当地人们对秦腔的认同。这种体现于生活小事认同来源于当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文化的认同,它纯粹且虔诚,让贾平凹折服。

正如贾平凹所说:“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腔是秦川农民代代相传的生活吟唱,而《秦腔》是贾平凹留给世人的文学丰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