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有钱就会有安全感吗?

2020-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苹果心理课堂一绘画心理学

《安全感》

我们会叮嘱孩子,小心有坏人,开车小心一点,其实无意中都是把我们的不信任和不安全,传递给了孩子。

“安全感”最重要的不是安全,而是感觉感官感受。

外在的安全以及金钱的供给,并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安全感。 如果我们的内在感受不到安心的感觉,那么外在所有的东西都不可能让我们快乐。

安全感来源于我们幼小时跟母亲的依恋关系,父母关系是否稳定?妈妈是否可以情绪稳定?是否可以给到孩子及时的照顾?

安全锚点就好像在大海深处有一个稳定的基点定位,也就是我们的内在核心。

  我们内在的核心点是稳定的安全的,我们对待外在就会波澜不惊。这就是内心的那种平和,安定,宁静的力量。

其实安全并不等于安全感。

外在环境和物资的安全和充足可以给到我们安全, 而安全感是内心的感受,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然而也并不是说,安全感可以脱离外在的安全,外在的环境和资源,可以在遇到威胁的时候给到我们充足的供给。

然而如果我们内在的安全感低下的话,外在的更多安全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就像我们一味的使用很多有营养的食物,但是如果不提高我们细胞的吸收能力的话,我们照样也没有办法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有营养健康。

所以说外在和内在都是缺一不可的,内在更为重要。 能够达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和平衡最好。

安全感就好像是蜗牛的壳,或者是保护地球的大气层一样。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安全基地》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的经典之作。

妈妈们除了要给孩子足够多的“生理营养”,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营养”
很多时候妈妈们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在孩子身上,当孩子承受了很多不应该知道的家庭秘密, 在孩子面前数落爸爸的不满,期待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以及让孩子来迁就自己的感受等等。
这些典型的父母和孩子位置错乱,是不可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照顾和安全的关系。

本书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安全基地提到基地,会让我们想到在战争中,无论是海军,空军还是陆军,当他们没有燃料的时候,当他们疲惫的时候,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当他们没有燃料和武器,要折返的时候,总会有一个稳定的空间,在那里永远等着他们。

安全基地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无论我们走出多远,当他们遇到压力和困难,只要我们想折返,都可以回去补充燃料和体力,再次带着力量重新出发。

孩子为什么会对人产生依恋呢?因为依恋会使人具备抗风险的勇气,为降低遭遇外在伤害的风险。

依恋核心就是保护,找到一个可以依恋的人靠近。【依恋,保护,安全感,恐惧,海底轮】

如果当孩子在遇到困难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妥善的回应,给予他们支持,保护和鼓励。那么孩子就会确信她是安全的,他可以得到帮助,他就会更有自信和力量的去向外探索这个世界。

有研究表明,人一生最开心的就是,可以离开所依恋的安全基地,去外出探索的日子。当然前提是,那个安全基地永远在那里。让她感受到内心的坚定和安稳。

不同年龄段外出探索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由多变少,比如说,幼儿园是几个小时一次,小学变成了按天,再往上变成了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往回看一看,那边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是否有人在那里等着我们,支持着我们,给我们安定。

最富响应感的依恋对象,就是我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成人一般通过三种方式给孩子回应

一是及时回应,理解需求【安全型依恋模式】
二是回应缓慢,漫不经心【焦虑型依恋模式】
三是直接拒绝,不予理睬【矛盾型依恋模式】

当然,还有【回避型依恋模式】【混乱型依恋模式】

我们能在情感上、语言上、或是行为上给以孩子需求的满足,孩子就会觉得被保护、被照顾、被善待,孩子就更容易获得安全。

如果婴儿的父母关系稳定,照顾者的情绪稳定,生活环境也相对稳定,他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照顾,那么就会进一步的内化这种安全的感觉,并且形成自己的核心安全感。

但事实往往是在我们小的时候可能没有被及时的关注到和照顾到,没有感受到足够的爱,甚至会遭受辱骂或暴力,所以我们很难给到孩子这么无条件的爱、照顾和关注。

【我们需要疗愈自己,疗愈代际传承下来的关系模式,搞定自己,搞定关系,与此同时,才能给到孩子更好的安全感,尽量做到60分妈妈】

焦虑型的依恋模式,显示出来可能会讨好顺从。

而矛盾型的依恋模式,可能是孩子攻击性很强,容易愤怒。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当孩子出现依恋信号的时候,给予他们爱的情感慰藉和现实支援。去满足孩子情感上和行为上的需求。

否则,当孩子爱带着对爱的渴望和匮乏,走向社会,走向婚姻,同样也给不出来,还会把这种模式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比如说拒绝孩子,或者嫌孩子麻烦,又让孩子获得了这种不好的依恋模式。

依恋是每个生命贯穿一生的课题,如果在父母那边得不到,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寻找。
依恋的核心是保护,我们靠近我们想依恋的对象,就是为了抵御外界伤害的恐惧和压力。
因为孩子的依恋需求,我们不同的回应方式,会造成孩子不同的依恋类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