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读书笔记|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2021-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sofiasofia3201

6/100本书

第一章 亲密关系的圣杯

在最初始的兴奋与希望退去之后,不满与挣扎可能随之而 来,其中复杂的情绪困扰,就连天才也无法解决。 我们不单是在寻觉爱情,还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 入热恋的经验。

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 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 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 我们的灵魂都在运作着,引领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

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 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予我 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

在我们所有的梦想背后,在所有对力量、目标或意义的追 求背后,唯一的欲望其实是想了解无条件的真爱。

第二章 月晕现象

其他的人呢,纯粹是为恋爱而恋爱,一生中不断寻找能让 我们热情不灭的特殊人物,而当热情熄灭时便转而寻找下 一个可能目标。

相信恐惧与无知是造成所谓的“亲密关系失败”的两大原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 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让某 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 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 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这是十分自然的,并没有什么不对。

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类共同的“爱与被 爱”的需求。

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等欲望, 全都衍生自相当特别的人的需求。

开始我并没有察觉,其实,这种美好感觉的 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意识到需求即将得到满 足。然而在心灵深处,我却清楚地感受到欲 望在喘噬着我,由于我用很强的羞耻心来作 为防卫的机制,欲望才不至于暴露出来。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假设你缺乏自 信,那么你难道不会被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所 吸引吗?但对方又如何呢?他有可能被一个 没自信的人所吸引吗?你会想,这当然不可 能。因此,如果你希望那个人觉得你很特 别,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你也是一个充满 自信的人。而对方为了吸引你,搞不好也在 做同样的事!这种互动关系,通常就是两个 人开始交往的原因,也就是一方误以为另 方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

孩童时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心中所 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态度,对我们有很大 的影响。

人类有恋爱史以来,绝大多数人都会 做的选择一一那就是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 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变得和我 的梦中情人一样。

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之路。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克里斯多福·孟

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暗 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有二:

一、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 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

二、你幻想你 的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每个想 法。

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之路。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克里斯多福·孟

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暗 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有二:

一、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 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

二、你幻想你 的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每个想 法。

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 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 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 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但当现实的因素出现时,我 们原本飞上云需的心情,就一下子跌至谷 底。有时候,这样的失望会让我们认为对方 是故意在欺骗我们一一因为他们要诈,让我 们相信他们可以给我们所要的一切。 我有一位案主是这么说的:“我以为我娶的 是美人鱼,可是有一天早上我醒来,却发现 身旁的是来自黑洞的恐怖生物!”也有些时 候,我们并不觉得被骗;对方的确拥有我们 所需的事物,只不过他们太自私了,不肯给 我们。这种想法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挫折:毕生的梦想就近在眼前了,而某人却胆敢不让 我们圆梦!

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 日,我们要的是他们证明我们的价值。我们 希望确认我们值得被爱。

如果你 不清楚自己想从伴侣身上得到什么,还是可 以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想要伴侣给我 什么?”如果你有诚心求知的意向,那么你 的直觉为了让你不再受需求的束缚,会刺激 你运用想象力去找出答案。假设答案是: “我需要关注。”

即使你觉得这个答案不合

理,但只要它是人类确有的需求,不妨相信 它就是正确答案。如果答案是希望伴侣开始 做或不再做某些事之类的,那就请你先理清 自己的意向,然后再问一遍同样的问题。希 望伴侣改变或做些什么是一种期望,而不是 你自身的需求。

如果你有精神上的信仰,那么在你不再用期 望来束缚伴侣之后,你可以想象自己已把需 求交付给内心的那种较高层次的力量,这会 很有帮助 。

我知道这听起来会很奇怪,但事实 是,我们并不需要自己认为需要的东西。需 求是在我们忘记自己的心早已拥有一切时, 才会有的错误想法。耶稣说,天堂在人心 中。佛祖说,世上万物都在我们心中。所有 伟大的导师及有先知灼见的人都曾说过类似 的话。但如果我们不实际尝试,这个理论永 远只是美丽的空想。当放弃一项需求时,我 们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据的空间释放出 来;而宇宙中是不容许有空洞存在的,所以 我们心中的空间将会被爱所填满。

亲密关系通关指南

1.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 需求。

2.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 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 己的重要性。

3.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 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 求,尤其是相当特别的人的需求。随着年龄 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愈来愈复杂,你 的期望也愈来愈高。

4.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觉伴 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 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 追求的目标。

5.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 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 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 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你不断地向情人提 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爱我”,就 定会顺从。

6.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 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 愤恨,这就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 束了,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一一幻 灭。

7.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你就要学 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 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 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 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你能和情人分享的 事情就更多了。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 (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 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 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 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 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第三章 幻灭

人类是尊重并渴求真相的。如果无法赶走错觉,就看不到 真相,那我们就像是被禁铜的因徒,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 静与满足。亲密关系能够驱散我们对爱的错觉。 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都不 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到来了。这时,我们就会做出一些 “偏差行为”。

报复心理 (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 (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 要。)

这也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目 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侣,并借此避免梦想幻灭。

为了吸引伴侣的注意,我们会继续这样的偏差行为。我们 可能会装作可爱、亲切、有能力、坚强、有趣、聪慧、有 耐心、勇敢、害怕、脆弱(当然是那种很可爱又性感的脆 弱)、心不在焉、有深度、酷、辣等。吸引伴侣注意力的 方法太多了,而且每天都还会想出新花样。

然而,没有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够一直不被识破。你 的伴侣早晚会厌烦,而且会感觉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期望所 带来的压力。毕竟,如果对方每天都看到同样的举动,很 快他们就习以为常而不再注意了。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 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

爱情一开始的魔力一旦消失了,也就是你必须面对幻灭的 时刻。吵架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幻想背后的事实。但如果厌 烦了假装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不妨偷看一下幻想帘幕背 后的东西。躲在幕后的是什么呢?除了起初的泪丧感之 外,你也会看到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我们既泅丧,又远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绝望地试着把心 碎赶走。

解释一:我们的争吵是你起的头。并不是我想吵架,是你 侵犯了我的领域,我只是保护自己罢了。

解释二:我们这次吵架,看起来好像是我起头的,但我只 不过是指出你做得不好的地方,又顺带提到你还有别的行 为也需要改进——比如你来月经时的举止。你就是不能接 受有建设性的忠告,还把它当作批评。跟你比起来,我的 态度已经够好了。

解释三:我们会吵架,是因为你明明是错的,却又打死也 不承认我才是对的。那我只好发脾气了,不然你不会明白 自己是错的。

解释四:我们会吵架,不是因为我受到伤害。我只是有点 不高兴而已。换作别人,你这样跟他们说话,他们也会生 气的!你说这是建设性的忠告,但我听起来却觉得像是刻 薄的批评。

换句话说,这些是我不可能做到的承诺。如果我希望做到 自己的承诺,那我的誓词将会变成:“我发誓,在学习无 条件爱你的过程中,我会带给你难以想象的痛苦,导致你 对我说出连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听了都会吓到的话,而且让 你后悔遇见了我。而当你对我做出相同的事时,我会用一 个三岁小孩的成熟度来响应,而且用急性子和坏脾气来当 作我的两大武器。我永远也不会记得,我们只是两个尽力 想做到最好的普通人。我会把你当作我唯一的快乐源泉。 最后我才终于成长并了解到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如果 是这样的誓词,我就可以轻松地做到了!

我们在心里开辟出一个储藏室——也就是潜意识——并把所有压抑的痛苦都丢进去锁起来,然后忘记有过这回事。 潜意识和储藏室很像,都是用来收纳我们不想要却又不知 怎么处理的东西的;但不同的地方是,潜意识可以无限地 扩张,容纳愈来愈多的不愉快,让我们不用去面对痛苦。 恐惧让人无法自由地发挥自我。

单一的痛苦事件只是种子,但之后类似的经验,便会让自 我局限的信念苗壮成长。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愈亲密,分享就愈多,我们 就愈可能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旧伤。

当被卷进权力斗争的旋渴时,你一定要切记:我生气的原 因,不是我自己想的那回事。

每个选择都有其后果。不幸的是,有时你早已忘了自己的 选择,后果才浮现。

我们本来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 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不 会再犯。

我发现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我们面对痛苦的态度。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 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互 相指责。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 让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也许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会消 失,而我们又再次得到平静。但这样的平静,代价却是很 大的,因为我们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深怕与他们亲近会 造成更多痛苦。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 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互 相指责。 ”

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高玻璃杯,里面装满了水。当你刚 认识某个人时,他/她只是轻探过水面;彼此熟悉之后,对 方就开始浸入水面之下,并慢慢下沉。你们彼此愈亲近, 对方就潜得愈深。点头之交通常是停留在水面附近,好朋 友则往下潜深一些,但亲密的伴侣则会一直下潜到你所能 容许的深度。潜得愈深的人,就愈能看透你的面具和外在 形象而发现真正的你。然而,当你们都深潜入对方的领域 时,可能会发现,真正的你和他/她也许并不怎么迷人。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不好的”往往会反应过度,而无 法只是去“回应”它。要去了解、接受或宽怒,毕竟不是 那么容易,相比较起来,发怒就简单得多

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压过所有的情绪,甚 至能够麻痹身体的感觉。

生气的第二个好处,是能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一来,就 能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当有罪恶感时,人会很自然地 因为可能被处罚而感到恐惧;我们都知道人在恐惧时是多 么容易被操控。

他们两个人都借由发怒来止痛,以免对方再触及他们脆弱 的一面。与此同时,他们渴望被重视的需求也能得以满 足。我实在无法了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只要生气就能 解决事情。更让人不解的是,我们经常以发怒为手段,即 使心里明明知道这对寻求快乐并没有帮助。

在权力斗争中,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 被动攻击。

情绪抽离则是较沉默的表达愤怒的方式,也是我过去的最 爱。如果争吵时只有一方在大喊大叫,不要被静静坐着的 那一方扒ぎ了。沉默和大呼小叫其实可以同样暴力。 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做出“被逼到绝境”的表情,好像 自己整个人被注丧的乌云笼罩,来暗示对方或整个世界, 他们的冷酷无情已经深深地伤害了我,所以现在我只想一 个人躲到角落去舔自己的伤口。情绪抽离的各种形式、效 果都是一致的:一言不发地让自己远离造成痛苦的人。 被动攻击就比较像是零星的战火,你假装不太介意对方的 行为,但你的言语间却充斥着隐隐约约的批评、讽刺、批 判、嘲弄或抱怨。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装作极度受伤,几乎 要哭出来,但并不直接指控对方故意伤害你。装作无率的 受害者,能让对方觉得自己像个坏人,而由于你并没有指 控他们做错事,你也同时剥夺了他们自卫的权利。

被动攻击”的关键。在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无害的。但 若你仔细观察梅薇斯的意图,你就会看出,她受到了伤 害,而为了保护自己免于痛苦,她选择暗中攻击伴侣,让 他觉得歉疾。

她的痛苦就变成了他的责任,她自己就不必去面对了。虽 然和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的经典的权力斗争场面不太 一样,但这仍然是一种企图逃离痛苦,让对方觉得有罪恶 感并进而操控其行为的方式。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也就是 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 于是,让你快乐就成了他们的责任。从长远的眼光来看, 你用何种方式表达愤怒,或别人用何种方式对你表达愤 怒,根本就不重要。如果你感到愤怒,怒气其实是在保护 你不去感受痛苦。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并选择面对痛 苦,我们就会了解这是治好旧痛的机会。而如果我们选择 攻击伴侣或抽离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也许不必去感受痛 苦,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疗伤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改正 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

如果无力掌控大局,又不想感觉能力不足或没安全感,最 快的解决方法就是证明自己是对的。

“如果你想逃避痛苦,只要证明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对的, 随便什么事都可以,只要让别人看起来像是错的一方就行 了。如果我能证明伴侣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觉得自 己站在对的一方,就能抵消痛苦的感觉,而怒气则能让我 骄傲、神气,压过其他不愉快的感觉。

如果我们不把痛苦和受苦混为一谈,成长可能就会容易些。

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只不过是千 百种角度的其中一种,而且没有哪个角度是完全正确的。 争执中的双方各自的观点,跟问题的中心都是有段距离 的。

如果权力斗争中的双方都固执己见,而相信对方是错的的 话,问题就出现了。

事实上,你们双方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并坚持自 已是对的。但如果你能够放下自己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 来看一看,那么你就可以把两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而得到真 相——这是一顶红蓝各半的帽子!

权力斗争中各执立场的问题,如果再加上以下事实:“我 们从来不是因为自己所想的原因而不快乐。

但是要让一对吵得面红耳赤的夫妻了解这个事实,简直是 不可能的任务。

只要正反方能尊重彼此的看法,并接受彼此的意见,那么 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其实可以合作无间。反方会发现问题, 并把它提出来讨论,正方则会在聆听之后,想出解决的方 法。然后,反方会挑出这个解决方案中的问题,正方则在 修正后提出可行性更高的方案。两人会不断重复这些步 骤,直到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为止。在这过程中,你会发 现反方变得愈来愈乐观,而正方也变得愈来愈实际。这 样,亲密关系便取得了和谐的平衡。

人类有一个倾向,就是对事情的反应往往过于急躁,所以 人们很难了解其实所有的状况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妻子 忘了去拿你的干洗衣物,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不是做 对,也不是做错。你的男友花太多时间在朋友身上,并不 代表什么。状况本身并没有好坏,好坏是由你来决定的。 状况是不是等于问题,要看你怎么去诊释它。你会有负面 的看法,是因为过去的创痛影响了你。

在此隐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别人怎 么待你,取决于你采取的立场。在权力斗争中,只要你采 取了一个立场,你就会自然地让对方采取相反的立场,这 也决定了对方会怎么响应你的行动。

方法再多,若没有寻求真正解决之道的意向,还是没有用 的。如同之前所说,意向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来看看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

1.我想要什么?

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和妻子妥协时,唯一能让我感到满足的是,知道她失去的 和我一样多。妥协看起来好像是最佳的解决之道,但事实 上,两人都觉得自己是输的一方,因为我们心里都很清 楚,双方接受的结果,远比不上真正可能的最佳方案。 要知道,会指控对方往往是由于太多的假设。一旦所有的 事实都公开了,你就能开始处理让事情恶化的真正原因, 例如:是什么让我们以为对方不再关心自己?

表达绝对真实的事实的意思是,我所说出的话,不会让冲 突更加恶化。

妻子的晚归也许是导火线,但绝不是造成我愤怒的原因。 我本来就有一肚子气,只是在等机会发泄出来而已。她的 行为让我有生气的借口,却并不是我生气的原因。 每次亲密关系发生了危机,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以为问题 是外在的,但我发现所有亲密关系的冲突,其实都代表我 自己内心的冲突。卡尔·荣格赋予“投射”这个词一个新 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 内心世界的反映。

只要能说出“我现在觉得—”,在空白处填上你现在感 受到的情绪,你就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了。而“我觉得好 像······"或“我认为……”或“你让我觉得…”则是逃 避自己感觉的说法,而且往往会引发争吵。

所有的事情,事实上都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当你感到悲哀 时,你就会用悲伤的心去诠释所遇到的事。认为先有事情 的发生,才引起你的情绪,这是一种自欺的想法,事实 上,先出现的是你的感觉与情绪。

你在跟这些人的互动中,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有正 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在你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念的过程 中,有关键性的影响力。当你必须成长,摆脱这些信念的 时候,相关的情绪就会浮现并投射在适当的事件上—通 常是以感情危机的形式出现。现在你应该能了解为什么找 出情绪的由来很重要了——这样你才有机会把不好的、自 我局限的信念转变为喜欢自己的信念。

跟你的伴侣沟通,分享情绪的由来,有双重的好处:一是 你可以不再把伴侣看作敌人,而让对方跟你站在同一边。 既然你的情绪由来已久,这就能证明,早在你认识对方之 前,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对方自然也不是造成你负面情 绪的祸首;二来,跟伴侣分享你的情绪由来,能让你更清 楚自己情绪的每个小细节

当你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不再对负面的情绪 做出直觉的反应,而去发掘能让你得到平静、喜悦与爱的 处理方式。一般来说,不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 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了一个家,让它在 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 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 。

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是,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 不做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说出情绪的由来之外,你还必 须说出情绪的强度、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但要小心不 要在过程中放纵了情绪。

我还相信空洞的感觉是造成我们限制性信念的主因。如果 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些感觉,人生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变。 尽最大能力将感觉表达出来,可以让我们在更了解自己的 同时保有自我,不致迷失。为什么这很重要呢?因为我们 最大的恐惧,就是怕自己会被这些感觉吞嘀,因而发疯或 死去。想象自己是一滴即将落入大海的小雨滴,在成为大 海的一部分时,你能保有自我吗?当我们感受到空洞的感 觉时,我们就像那些小雨滴一样,害怕会发疯或死亡,就 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面对空洞感而不恐惧呢,如果 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力量,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用负责的态 度来面对无力感,会发生什么事呢?也就是说,不要把无 力感当作敌人,而把它当作我们的一部分。

为自己以及伴侣的行为负责,就好像承认自己是该处罚的 坏人,同时免除伴侣的所有责任。在面对权力斗争中激烈 的争吵、冷战或情绪化时,实在很难保持头脑清醒。就算 能记得这些纲要,也会觉得它们太薄弱,无足轻重。我们 很可能因此完全忘记内心的真正目标。那么提出这些纲要 又有什么用处呢?

但即使彻底读完了这些原则,你还是会觉得这只是一个理 想,不切实际,根本不能应用在人际关系上。我鼓励你实 际测试一下这些原则:聆听你的伴侣,就好像是在听你自 己的心对你说话一样。

我还知道,当受到情绪及恐惧的影响时,我们会心生怀 疑,不再确定自己是否能达到和谐解决问题的目标。这也 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在试图沟通时,不断问自己一个重要 的问题——事实上,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 “我想要什么?”当你深入了解人心时,你就会发现世界 上发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愿所造成的。

我心里想要的事物,才是造成不愉快的原因

如果无计可施,就选择臣服吧!

我发现敌人的真面目就是我自己

一直以来认识到的

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一样,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你就会自然找到方法。

如果不能用和谐的方式来解决权力斗争,你就可能让自己 的人际关系经历第三种偏差行为,也就是“报复”。

在报复的时候,你会得到一种冷冰冰的快感,但这种行为 很快就会让人上癒。其中一个原因是,要超脱自己的痛苦 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知 道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心里就会舒服一点。

如果你听过闹得不可开交终致离婚的夫妻交谈,你可能会 怀疑这两个人到底有没有相爱过。为了金钱和财产的争 吵,听起来虽然合乎逻辑,事实上却是企图处罚对方的报 复。

想要知道你和伴侣的互动中是否夹杂着报复,是有迹可循 的。当你觉得伴侣的行为是想伤害你的感情,当你觉得伴 侣的话或举动让你受到刺激、背叛或侮辱,那么很可能你 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转变为报复。

如果你因为伴侣的痛苦而沾沾自喜,甚至十分高兴的话, 那么你就是在报复对方。你甚至会装作理性地说:“我只 是想让她知道,她这样对我的时候,我有什么感觉。 “很好,我很高兴知道他受到了伤害,这样下次他就会注 意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她明白不应该这样对待别 人。”“是他先伤害我的啊。”我们会这样对自己说,因 为我们知道报复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但又不想让自己当 坏人。于是我们就把自己的行为理性化,让我们看起来像 是好人在惩罚坏人。”

如果你想一窓自己的宿命,只要看看你的心态就可以知道 除了小时候受到的创伤以外,我发现自己心中还有更深 层的痛——生而为人的痛。

这种痛似乎是由孤独感衍生而来的。许多人都有过孤独的 感觉,不管身边有多少朋友和深爱的人都一样。就算情绪 最稳定的那些人,也会有寂寞、无助、绝望、嫉妒和空虚 (这些不过是区区几个例子)的时候。

痛苦虽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

我们对于当初对自己造成创伤的人、事、时、地,以及原 因,往往存有错误的记忆。人类的心智似乎有自我保护的 机制,让我们不会再一次感受过去的创痛。保护自己的两 个方法是:麻醉自己和遗忘。

这些操纵人的手段衍生自注丧的心,而不是出自爱或灵 性,所以这样的行为是被误导的偏差行为——即使我们如 此做是为了得到爱。珍·尼尔森指出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是: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方式一:向感觉吸入空气

方式二:如实如是地接受

顺从是以容忍的方式掩盖拒绝的真相。“它就是这样子 的”是一种强有力的表示方式,能够让你集中精力关注你 内在的不适感。你也可以试着接受你排斥的东西,这会让 你与自己的愤怒情绪相连接,更好地探索愤怒之下的感 受。

方式三:触摸疼痛

方式四: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

我认为是她造成我的不快,于是把我的快乐变成了她的责 任。可笑的是,我认为让她当做错事的坏人,就能让我理 直气壮,觉得自己握有力量。

如果能在亲密关系中采取百分之百的负责态度,我就能轻 易地找到较成熟的解决方式。沟通是不能用一人做一半的 方式来进行的。如果我认为我做我这一半,伴侣也得做她 那一半,两人才能沟通的话,那么我就是对她有所期望

只要你 有用爱来解决问题的决心,你就能想出实现目标的方法。 如果你把痛苦怪罪在伴侣头上,不肯承认它是你自己的责 任,你将会:①在冲突愈演愈烈时,你很可能招致对方猛 烈反击;②因为伤害伴侣而有罪恶感;③伤害到自己,因 为你的伴侣事实上“就是你自己”。这样一来,你就会在 旧伤上又添加新伤,而且也和伴侣越来越疏离。 换句话说,比起解决问题然后享受和谐的亲密关系,是不 是有什么是我更想要的?是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不想承 受难忍的痛苦?想要报复?还是害怕与人亲近?如果我真 的想知道,我的心就会让我明白自己执着的是什么,然后 我就能做出选择,把爱摆在这些执着之上,并在沟通中, 和我的伴侣更亲近。

第一章中我们已 经谈过,期望会导致失望以及愤恨,这会让权力斗争更加 恶化。在心中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经有了百分之百的完整 答案。如果我相信自己的答案,我的心就会告诉我该说些 什么,该如何聆听。决心只有一种,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决 心。百分之五十的决心是不算数的。

但是有很多人把犯错和做坏事画上等号。你脑子里的完美 主义也许会经常批评你把晚餐烧焦了,或把木材锯得太 短。这些原本很小的错误,却被看作不可原谅的罪行。这 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我们不肯原谅错误——不 管是自己的还是伴侣的错误!如果你肯坦然承认错误,那 么罪恶感就能转变为同情心,让你体验到真正的宽怨。 自卫的辩驳只会让你的信念更坚定,同时也加深了你对这 个信念的恐惧。相反地,接受伴侣的说法,则能让你心里 的信念浮现出来,如此一来,你就有机会把它改变为比较 健康而且充满爱的信念

只要解除自己的武装,我就能了解,伴侣对我的攻击其实 是求救信号。只有不快乐的、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别人。 有时候,当伴侣对我使用言语攻击的时候,最好的响应方 式就是感受并自行消化心中的不快,而不反击回去。 争吵需要两个人参与,要解决争执却只要一个人就够了。 即使你的伴侣缩在壳里不肯出来,即使对方还想一直吵下 去。

第四章 内省

现在再回头看这件事,我相信当时的悲伤是因为“梦醒 了”,我注意到外在的环境,心中却失去了一些东西。我 也清楚地知道,是在这件事之后,我才慢慢注意到自己身 边所发生的事—像家人的情绪变化,朋友在我的世界中 占有的一定地位,以及感到世界在一天天扩展,等等。 真实有的时候还会有无力感

事实上,我跟外在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而从前只是隐 约感受到的满小感,现在已经成了我对自己的真实看法。 与外在世界的接触,让我不断追求越来越大的目标,这也 许是为了找回小时候拥有,后来却失去的“全能感”。然 而,没有一项成就或胜利能够满足我的渴望,而我最后不 得不相信从前的“满小感”是对的,我自己一点重要性都 没有,只不过是宇宙中小小的一个点而已。

内省阶段所包含的陷阱,比其他阶段都多

我并不认为亲密关系应该持续一辈子。

我从前的观念是,有好人和坏人的存在,对错都是绝对 的,而婚姻则是一人贡献一半。虽然要改掉这些观念很 难,但我还是慢慢开始相信,除非我能对亲密关系中的所 有事情百分之百负责,否则我永远不可能快乐。而且,如 果我不愿意面对自己心里的所有事,我就没办法达到完全 负责的目标。

有一件事是很确定的,如果无法承认这些丑恶的事物是你 的一部分,你就没办法去爱它们,因为你无法爱跟你无关 的事物。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亲密关系是一人贡献一半”这个古老 神话。亲密关系是不能一人一半的,因为这表示你只需付 出百分之五十的努力,也就是说你只有一半的时间在为亲 密关系努力及付出。这样是不够的。如果你相信对亲密关 系你只需负一半的责任,那么即使你能付出百分之百,实 际付出的却也只有百分之五十。既然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 你内心世界的投射,你将会发现伴侣也只付出百分之五 十,这样一来,你们两人都会坚持自己已经做了自己该做 的那一份,却指责对方不肯尽全力。

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什么。

你和伴侣越亲近,就越可能想起小时候的无力感——这种 感觉的形成,是因为你相信自己不够重要,所以妈妈、爸 爸或其他家人才不爱你。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 验,是一个清楚的指标,表示内省的过程已经开始了。这 是大揭秘的时刻,偶像和理想将会瓦解,疑惑会增加,幻 想则会消散。如果你是把伴侣当作提供你个人满足的工 具,那么你现在就很可能会下一个结论,认为你要不就是 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了——总而言之, 是该离开的时候了。

有放纵自己从事不需动脑的娱乐或追求感官享受的倾向, 甚至成癒。

上癒的行为变本加厉。

过度的幻想或做白日梦。

性生活死气沉沉(包括性功能障碍)。

令人沮丧的无价值感。

排斥伴侣或觉得被伴侣排斥。

外遇或三角关系。

想逃离、放弃,甚至想死。

注丧,对生活失去热情,或觉得自己或亲密关系已经燃烧 殆尽。

忙碌——你很忙或伴侣很忙,这样能让你们很自然地避免 花时间在一起。

自我放逐,觉得不管你怎么做都不能改变什么。 其中一方诉请离婚。

其中一方想杀死对方。

还有其他指标可以让你知道你已经成了受害者:恐惧、自 悲自怜、有抱怨的倾向,或觉得自己被当成代罪美羊 为了你不曾犯下的错而受罚。

人类处理问题的机制会驱使你采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处 理你的问题。这时候,“迫害者”的角色就登场了。心存 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会愤怒地设法逃离痛 苦,于是他会把问题怪罪到别人的头上。只要你可以找到 人来怪罪,就可以不被惩罚——至少可以暂时躲一下。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卡尔·荣格常说,问题不能被解决,但人可以成长从而跳 脱问题。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也有类似的观点——要解决问题,必 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问题不能够解决,是因为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知识来源中寻 找答案,却不懂得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 框架。只依赖旧有的知识,人们永远没办法成长——唯有 吸收新知识才能成长。

生活中出现危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灵魂要发放礼物或经 验。每当灵魂向它的目标迈进一步,危机就会发生。 至于灵魂的这一步所造成的痛苦会有多深,完全视我愿不 愿意降服而定。如果问题会让我失去些什么,而我却不愿 意放弃,那么我就会与问题对抗;而与问题对抗,就会耽 搞我得到灵魂赠礼的时间。如果事情这样发展,那么我就 只得受苦了。

曾经有几次,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问自己的灵魂,是 不是有什么礼物或经验要给我。我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并 决定接受这份礼物。做了这样的决定,就能大幅缩减解决 问题、得到礼物所需的时间。我相信其中的原因是,遇到 问题时,我总是习惯于用忧虑、紧张、恐惧、慌张或是完 全的恐怖来面对。恐惧的反应带来的则是挣扎、疑惑、拖 延,以及抗拒问题。这样一来,我就会耽许多时间才能 解决问题。然而,如果心中能将精神集中在即将得到的礼 物上,就能产生希望和信任,它们会安抚我的恐惧,让我 用有效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不受迫害者或拆救者的影 响。

只有当你愿意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完全负责的时候,你 才能得到选择的力量。我并不是以一个无时无刻都百分之 百负责的人的身份在说这句话。不同的时刻,选择也会不 同。然而,一旦我确定了意向,决定要完全为自己生活中 的事负责,我就能得到平静和清明的心智,做出对每个人 都好的选择。

从已知中解脱》是一本记录了克里希那穆提讲道内容的好 书。书中指出,我们已知的事物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平静, 或让我们了解自己是谁。只有在我们把误认为是“知识” 的答案都抛开时,我们才能得到无限伸展的自由。 他们都能找到很好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这个方法行不通。 如果你不知不觉地充当了拆救者的角色,你很快就会充满 挫折、失败感而举双手投降,甚至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迫 害者,批评左右为难的受害者太软弱、太优柔寡断 。

“左右为难”是不是人类自我的一项很伟大的发明呢?这 是耽搞你生命的最有效的工具了,而且这种耽搞既没有益 处又令人沮丧。左右为难的情形,往往会把简单的选择变 成峰回路转的戏剧情节,这样当事人就会分心,而看不出 这种情形所造成的真正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影响呢?影 响就是让你无法寻求真理。又是什么让这种影响日渐壮大 呢?是你对真理的恐惧。

基本上所有的恐惧都是害怕会失去某些东西

要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其实很简单。首先,要选择真理。 还有就是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是两个都 不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两难的境地往往会让你相信 你就只有两个选择,再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但如果你愿 意两个都不选,而且决心追寻真理,你就可以从困境中解 脱出来,并发现无尽的可能性。在这个理论中,我把真理 定义为能为每个人带来最好的解决方式的事物。 对家庭的死忠有许多表现方式,包括你遵从的戒律、做出 的牺牲、采取的信念、接受或拒绝的人,以及处理事情的 方式等。这些都是在你出生的家庭中形成的。死忠的人常 说这样的话:“我小时候,大家就是这样做的。”对家 死忠的人常说这样的话:“我小时候,大家就是这样做 的。

当需求没有被满足而感到沮丧时,我们就会模仿周遭有相 同感觉的人的处理方式

对家庭的死忠,就像左右两难的境地一样,会让我们停滞 不前,无法在生活中有所进展。两者唯一的不同之处是, 两难的境地会让人在两个选择之间来回游走,但死忠则让 人根据固定的模式来行动。

要怎样才能知道你是不是被死忠的观念所限制呢?方法很 简单:如果你没有表达出你真正的天赋;如果你所做的事 没有创意,也没有受到启发;或者,如果你处理事情的方 式是不经思考就做出的选择,那么你就很可能本着对家庭 的死忠,用代代相传的方法在做事——当然还是会加上点小小的个人色彩啦。

现在我想要指出,在研究家庭影响的时候,我发现在大多 数——但不是全部——个案中,家庭带给人的影响利多于 弊,而影响即使有害,也不会造成终生的负面效应。一旦 你发觉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其实是从家人身上学来的偏 差行为,你就可以选择赋予自己力量,去改变这个你之前 认为不可能改变的习惯。

死气沉沉的停滞状态会阻碍爱的感觉,导致一方或双方相 信爱已逝去了,再也不会回来。剩下的选择,要不就是离 开,要不就是用小时候学来的老方法来应对这种一点活力 也没有的情况

牺牲是没有喜悦可言的——当然我所说的牺牲是不实的牺 牲,而不是真心的牺牲奉献。你只是在做赔罪必须做的 事。

我觉得难过是因为我认为既然家人不快乐,他们就没有足 够的爱可以给我了。这种想法引来了罪恶感,我觉得自己 是家人不快乐的原因。难怪没有人爱我了,大概我光是出 生就已经给大家带来了麻烦吧。然后我开始生气。他们还 是应该爱我的——尤其是我的父母。

我就已经赋予自己一个徒劳的任务,就是去改善我的家 庭,让家人变成一群快乐的、团结的、爱我的人。从那时 候起,这就一直是我的责任。

只要简单地研究一下自己对“好”和“不好”这两个词的 感觉,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在做牺牲。而别人要求你做一 件事,如果你说“不”就会有罪恶感,说“好”又不觉得 快乐的话,那你大概就是因为罪恶感在做牺牲。 罪恶感不需要合理就能发挥效用,但是罪恶感永远不会消 失。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牺牲,希望能治好自己的 罪恶感。

当你的亲密关系走到了内省的阶段,你会开始质疑你的 “付出”有多少是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纯粹是出自义务 感。你已经厌倦了牺牲的行为,而且不得不问自己,在跟 伴侣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你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你自 己。如果你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会怪罪伴侣,觉得 都是对方逼你的;但如果你能对自己诚实,就会了解自己 的行为只不过是你小时候做出的牺牲的翻版。

想要为牺牲的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 起全责。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之百负责的话,我们就 会了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如果你为了伴侣牺牲,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 人,因为他们没有尽他们应尽的力量。

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行为确 实是你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有能力对伴侣的行为 做出响应,而不是采取牺牲的方式。

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牺牲是一种心态。洗碗可以很有 趣,也可以很烦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完全是由心态来决 定的。

要怎样才能改变心态呢?一开始,必须有改变的意愿,但 我也了解我需要一些不平凡的帮助才能做到,因为牺牲的 心态已经跟了我一辈子,甚至是从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 了什么选择的时候就开始了。为了融入家人,为了让自己 生理及情绪上得到满足,我牺牲了自己。

依附情结令人窒息的效果,在内省的阶段最明显。感到窒 息的人会觉得没有自己的生活,而且很想责怪伴侣夺走了 他的生活。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你身上,你要记得,现在 发生的事只不过是旧事重演而已。

第五章 启示

一生都在为做事而做事。”会有这样的想法,也许是因为 我当时是个很忙碌的年轻人,总是在做些什么事,一刻也 不得闲。做事,做事,做事!忙碌,忙碌,忙碌!我总是 在追逐着某个重要的目标。但一旦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 显得一点也不重要了,于是我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 标。不管我达成了——或没有达成——多少的目标,我从 来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目标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时间 去追逐。

做事”就是我全部的生活,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自己有用、 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在我的亲密关系中,我总是为了维持婚姻幸福而尽心尽 力。我的想法是,如果我“有用”,就不会被取代。不断 地忙碌能够确保我们的物质生活不至于质乏。我生存的理 由就是要充当家人的供给及保护者,因为这样我才能向妻 子证明留下我这个人还是有点用处的。婚姻是我必须 “做”的事,所以我的婚姻也像我的生活一样,都是“为 做事而做事”。问题是,亲密关系、沟通、放下或奉献都 是不能靠“做”的。在你摆脱了小我所造成的错觉,并开 始为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而付出时,事情就有了很大的改 变,你的责任不再是“做事”。

在亲密关系的前三阶段,大部分的人所关心的,都是和自 已切身有关的个人事物。偏差行为、吸引磁场、争吵,以 及“受害者——迫害者——拆救者”的角色扮演等,都是 “追求个人需求”所导致的结果。在这几个阶段,我们认 为个人的事就是重要的事。既然我们所有的决定都受到个 人偏见所影响,我们就很难用清明的心来分辨事情。当你 突破了难关,进入灵魂关系之后,你就会开始了解到,灵 魂的本质是无私的。

结语新的起点

既然连自己都做不到书中的理念,又怎么有资格教导别人 呢?我一直相信,能以亲密关系为题来写作的人,本身必 然是这方面的翘楚。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我该算是个例 外。我经常在深渊的边缘游走,而且这绝不是像野餐一般 的愉快经验。但我发现,经常摔倒的人会比较了解大地; 同样,我也常在审视自己的错误时,学到许多有关亲密关 系的事,而我也一直相信,人必须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 才能进入天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