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实习面试的复盘
回到上海学校后的第一个星期,我没有马上找实习,而是花了一个星期把产品视频都过了一遍。偶然的一次在Boss直聘发现自己收藏的产品岗位一个个变成灰色,搜素栏出现的产品岗位也越来越少,心里忽然有些慌了,于是开始疯狂投简历。
忘记自己投了多少简历,只记得面试是从上周五开始的,一天三个或两个的面试。本来约的是周四,但是周四那天早上想到即将到来的面试就怂了,不太想参加。那一整天还在下雨,天空灰蒙蒙的,就像内心上演纠结大戏下的幕布,充满了凝重。于是就决定将所有的面试都延后一天进行。
Day 1
周五的第一个面试是在宝山区的工业园区,面试的是一个机器人产品。考虑到自己的脑子不是很聪明的那种,实操能力弱,对机器人高科技的产品还是畏惧的状态,再加上身边有人跟我说过机器人涉及到各种知识,跨行业零基础难度太大,于是虽然面试过了最后还是拒绝了。面试的时候看到产品总监年纪不大,大概三、四十却已满头白发,心里还是触动了一下,感慨机器人行业真的是用脑过度。HR小姐姐很亲切,公司的待遇在初创企业也算是不错的了。这场面试让我听说了机器人产品,谈不上理解,因为面试时间很短,但是也为了我埋下了一个疑惑:机器人产品的职责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负责web或app的产品岗位有什么不同?
去面试第二个面试的之前,我在地铁呆了半个小时,本来想回学校,但是考虑到下午面试时间在两点,来回折腾时间不够,于是就在地铁多呆了半个小时。下午的面试HR小哥做事细致,在面试的前一天晚上很详细地跟我说了注意事项和准备事项。
面试前:为了确保第一印象,希望面试者提前安排好出发时间,最好提前5分钟到达。
面试时:
问题:自我介绍 + 根据简历准备(学校经历)+ 对产品的理解 + 开放性问题+ 对公司的了解 + 自身的规划 + 准备几个问题提问总监
回答:注意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现在想想,自己在地铁多耗了半个小时真的是作,有多余的时间还不如研究一下地铁线路,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意外。不清楚地铁3/4号线运行情况的我坐地铁都是顺其自然,因为3、4号线的地铁有一些地铁站是重合的,但是又有些不同,于是我以为3号线也是4号线。结果在4号线坐了站点发现没有我停靠的那个站点,赶紧下地铁,返回标识3号线的站点,却没有注意到坐的地铁还是4号线。往返了两趟后,我再仔细看了一下地铁导航,显示地铁3号线间隔17分钟1趟,我才醒悟过来,地铁3、4号线共线,虽然有些站点一样,但是两条线路是不同的,而且间隔时间不一样。其中地铁3号线2020年最新的间隔时间如图所示。

于是我在地铁上多浪费了半个小时,到达面试现场迟到了1个小时。面试官说话很亲切,虽然面对我不可理喻的作死行为却脸色如一,关于我面试产品运营的岗位却作死地在问产品岗位缺人以及我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去产品的愚蠢行为我也是面试过后才意识到。面试官说产品运营的岗位职责是一方面需要了解产品逻辑,然后告知其他同事或用户,另一方面需要将用户的实际需求反馈给产品人员,在产品和下一阶段的运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点让我加深了对产品运营的认知。后来没有收到录用机会,结果并不意外,也没有遗憾。在面试岗位的时候反复提及其他岗位,对其他岗位的所谓的热爱难以抑制,犯了面试大忌。同时迟到也是一个问题,走前HR还告知我迟到行为不可取,万一是一个机会难得的面试,你迟到错过了就真的没有了,面试官是不会等你的。考虑到产品服务的行业不是我所喜欢的,所以没有收到回信也是没有什么难过的。
第三个面试,大概是因为我表露出有志于在产品岗位长期发展的意愿HR才愿意让我去面试,否则凭简历内容进面试都困难。开始面试后,我们的对话大概如下:
面试官:你上一份实习内容怎么样?
我:巴拉巴拉.....
面试官:你了解后端技术知识吗
我:不会
面试官:做产品不懂技术不行啊(这个说得对)
我:是的,我会后续学习的
面试官:会axure吗
我:不会
面试官:会visio吗
我:不会
面试官:会xmind吗
我:这个会
面试官:接受加班,凌晨回去的那种?周末有可能也要加班
我:特殊情况可以接受
面试官:自己带电脑接受吗
我一想到我那15.6寸、鼠标点击后的圆圈要循环转动好几秒的电脑说:电脑太重能不能不带了。
面试官说:不行,公司电脑已经饱和了。
对话进行了几分钟就结束了,这家初创公司没有PM,但是研发人员齐全,感觉是几个研发凑在一起想先研发一个产品,后续才发现缺了PM,于是开始招聘PM。没有经验的人不适合去初创公司,初创公司没有时间去培养一个新人上手,他们招的人是需要可以快速上手。所以最后没有收到录用结果,也是正常的。
Day 2
第四个面试是电商行业的产品运营。在面试之前做了很多的准备,查阅了公司产品的相关介绍,也很好体验了产品,所以最后录用了。虽然面试官说通过这份实习我可以学到所有运营的知识,也会接触到产品,需要写需求文档,但是我还是想做产品,于是后面也拒绝了。
第五个面试,是关于教育类的产品。考虑到自己没有技术基础,更倾向于做教育类产品。但是教育类产品跟我强调盈利模式的时候,我的确有些懵了。可能是之前觉得做教育类的产品有点使命感,毕竟是用户是广大的花朵。后来想到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当相关产品的市场进入成熟期,市场上出现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时候,后进入市场的企业赢得更多融资的重点在于他的盈利模式。我们总说产品是为了满足一些用户特定场合下的需求,产品要以用户为主,但是从企业的角度确切地说是老板的角度,关注产品更多地是盈利的角度。
面试过程并不顺利。由于自己周转于各种面试现场,产品面试并没有好好准备,所以当面试官问我提需求的流程和介绍自己常用的一款产品的时候,我脑子一头雾水,思路也不够清晰。结束的时候,我问了一下面试官公司产品的盈利模式,她跟我说公司后续想要引入AI技术改进作业修改的效率,同时减少成本。想到公司门口用电子仪器显示的今日成交额,横幅上挂着销售冠军的人物,我有点明白了。最后鉴于我惨淡的面试表现,面试官评价我“没有将视频或者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容”,她说得是对的,我用1.5倍速的速度播放视频,急急忙忙地看完还没有消化为自己的语言。也是因为我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自己去些一些学习心得,我活在“标准答案”太久了忘记了看待事物角度的多样性,也就谈不上自己的原创心得。这场面试过后,我找到了之前实习公司关于提需求的流程:
第一步:了解场景(实践/实际)
第二步:判断需求
判断需求的真实性
判断需求的普遍性(定制化或者普遍性)
联系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考虑需求的适用性
第三步:记录需求
用户提出的需求,要了解用户场景、把截图存放到需求池。
需求池标注需求的序号、来源、普遍、优先级、可行性、状态等
第四步:根据需求,形成story,或者需求文档,推进产品的更迭。
需求步骤:
需求文档(prd)——产出——上线——通知用户——收集反馈
需求来源:
Bug
用户提出的一些切实可行的需求
数据分析发现的优化需求
请介绍一款你喜欢的APP。
关于产品:面试官主要是考察候选人对产品的使用广度,所以尽量挑选一款小众产品,或者是常见产品的某个小功能,选择的APP最好与面试的目标公司或者说部门业务相关,这样更容易跟面试官有话题聊。
关于回答:回答的时候要突出产品思维,时刻记住你是一个产品经理而不是一个普通用户,所以需要用专业的思维去深度剖析一款产品,同时提出产品的迭代方向,简单来说你要知道一款产品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再加一些改进方向。还有就是分析产品的维度需要全面,同时突出一个维度。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思考:
产品定位:目标用户是谁,解决用户什么问题
需求分析:目标用户的需求频率和强度如何,需求场景有哪些
市场分析:市场规模、市场现状、市场发展方向如何
竞品分析:有哪些竞品、市场份额分别有多少、每个竞品的切入点的差异
视觉分析:整体色调、各个图标的涉及好坏
交互设计分析:导航路径是否清晰、主要功能的触达率如何
功能分析:关键功能有哪些,关键功能分别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满足的好不好(功能是重点)
Day 3
第六场的面试,是关于人工智能语言产品,比如说小米手机的小爱同学。为了精心准备这场大厂的面试,同时吸取上次面试的教训,我把简历上的细节内容都准备了一下,写了大概5000字的内容。面试官开始的时候问了一下我的秋招情况,我提到惨败后,面试官说那这场面试我们要轻松一点。面试官说人工智能的产品岗位更像是项目经理,督促产品顺利完成。他们公司的产品岗位职责和市场上常见的app或者web 端的产品职责不一样。于是面试题目更多的是场景模拟题目。如:项目原计划安排用一周的时间,但是最后两天的时间研发人员跟你说你不能如期研发了,你怎么办?录音员跟你发生了冲突,你怎么让录音员按时录音。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在回答的时候,答案也不够完美。具体的回答可以参考网上,不做详细地回答。这场面试失败了没有感到遗憾,如果因为工资高而选择了一个跟职业发展方向不一样的领域,实习结束后依然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那这份实习更多的是耽误了你的时间和精力。
第七场面试也是一个大厂产品运营面试,而且涉及到的项目和工作职责描述地很好,但是到达现场面试后才发现实习内容极度琐碎,是个人都可以完成的打杂工作。也是从面试官的交流中我知道了这份(产品)运营的工作更倾向于(内容)创作,但是也只是段落编辑。耐着性子现场看完了漂亮小姐姐的现场视频录制,走出公司门口的时候接到了一个产品实习的面试,约定在明天的下午四点进行。
Day 4
第八场面试的记忆点是面试官的眼睛很像身边某个朋友一样小,一幅人间不值得的样子。可能因为是大厂缘故,每个部门负责的只是产品的一个步骤,我面试的那个部门主要负责产品管理。几百个需求,考虑研发顺序的时候,我之前一直以为是按照价值和优先级,再加上商业化就够了。面试官面无表情地告知:有些需求还要考虑未来的方向,不能简单地用商业数字来衡量。于是觉得哪怕是一个小环节觉需求管理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这场面试最后也不了了之,考虑到行业产品自己也没有用过也就没有深究下去。
第九个面试是关于项目管理的实习生,HR跟我说项目管理也是在管理产品,跟产品经理差不多,只是部门不一样。于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在面试现场被逻辑缜密的面试官吊打。面试官思维逻辑,他说项目管理和产品经理的区别有两点,一是项目管理是对接业务方(也就是甲方)和公司内部的人,二是项目管理对项目的时间有严格的约束。而这两点也是解决了我最初的一点困惑。像机器人等高科技的产品岗位更倾向于项目管理,而项目管理和产品经理的区别如上所示。他担心我没有技术基础,因为是数据科学产品,简历上也没有体现出来,于是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试图通过一些事件来验证我的学习能力。其实作为一个反应迅速的面试官,通过前面几个苍白的回答就已经知道了我薄弱的基础,但是面试官还是很耐心地提其他问题,试图证明我的能力。
最后面试官直接问我最有成就的事情是什么,我也不清楚有什么事情让我最有成就,甚至说我自己还不清楚也没有发现我的优点是什么。我倒是很清楚自己的缺点是什么,就是想法太多,动手能力太弱。我不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去做一件事之前脑海中总是设限太多,迟迟不去做。面试到中间,我脸红了,因为感觉自己编不下去了,但是不知道这场面试让我陷入了深思:你如何证明你的学习能力,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可以证明可以量化你的学习能力。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刚收到HR小姐姐的回信,小姐姐是个人美心善的人,在经理面前也是说了不少的好话,最后让我过了面试。而且在我技术基础不行的情况上给我安排了其他的工作,谢谢面试官和HR。但是考虑到技术基础太差,贸然地接受这份工作,对自己和团队来说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十个面试,HR和PM都人好,印象最深刻的是经理说的一句话:能力是自己给的,自己去争取的。经理是个有事业心的人,住在公司附近,这样工作比较方便。经理说这份工作让她留下来的原因是老家发生的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她想改变这种现状,而这个产品从零到1的实现,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也会让她有成就感。做产品的人可能都有些理想主义,但是这种理想主义需要借助一定的盈利模式才可能继续下去。选择这份实习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纯产品的实习,我想做产品,就想一开始就沿着产品的方向深挖下去。
10场面试,面试到最后已经就把面试当做了现场学习和认识不足的过程。你很难说上一份实习你明明也是学了不少的工具做了很多的事情却是在打杂,PM已经把她会的知识都交给我了,我已经知足了。你也很难说那些面试指出你问题的人你就再也不想理会,如果别人说的是事实,你要做的就是接受然后改变。面试,从面试者的角度是从你身上匹配符合这个岗位的特性,如果没有就会选择下一个人。我总是期望别人通过有限的肉眼可以看到我的潜力,殊不知潜力这本身就是虚幻的东西。评价一个人有潜力,有时候说明的就是你现在还不行,你也许未来可以做到,可是未来的事情谁又能知道呢?说服别人充分有力的证据是你做出一些小成就,用某些数据来衡量,没有机会那就主动创造机会,通过独立地承担一些事件或者项目来表现你的优点。
我本是一个满脑都是幻想泡沫的柔弱的双鱼,而面试结果越是不容易成功,越是激发出潜在天蝎的胜负欲。失败的次数多了,跌得跟头多了,满脑子的幻想碎裂在地,才会冷静地感受到现实的厚重感。愈挫愈勇,江湖再见。
2020.09.25
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