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

随笔一二

2017-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风土人间

大乘佛法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汉地固有的儒道等文化和学派相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形式的宗派,甚至禅宗这样的不重形式的日用之学。相比之下,由印度佛教后期传入的以及与本地苯教有所结合的藏传佛教,其特有的藏传民族风格尤为浓厚,修学上的佛教形式也尤为丰富,基本代表着藏地的文化和源流。

西方以严谨逻辑为代表的高度发达发展应用的文化特色,又使中国风气为之一变,因此看到以因明逻辑为特色的中观(三论宗)、唯识的传统佛学理论经高僧大德们的开演,重又在社会上流行。中观特为诠释般若而服务,相比之下唯识虽也是般若,其与西方心理学的契合却又更为显著,被称为东方的心理学,吸引着东西方的心理学大家们不断吸收并结合应用。近年来南传佛教也在中国多有繁荣,许多内观法脉在不同地区广为流传,其简朴易懂但意义深刻的修行方式,也为各界人士和佛教信众所接受和修习。

律宗作为单独的宗派,发展并不普及。近代有弘一大师等的传承,现代也有高僧大德的住持,但更多的是戒律作为心法基础,普遍融入各宗派的发展。相形之下,近现代的净土宗发展更贴合民众,一句弥陀包罗万有,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文化,许多有高深修为的大德也示现往生极乐净土。

汉地因为从春秋时期以来就有高度发达的哲学思辨和玄学的发展,般若空灵的根基非常雄厚,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一方水土,因而禅宗、华严、天台、贤首等法门如百花纷呈,从唐朝开始进入成熟鼎盛,也不断浇灌影响着后世的中国文化,始终在道的高度上伴随着人们的心灵。即使近代重实用的全球文化风气,使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深刻影响,但是以明心见性为宗旨的性灵之学却始终伴随着中国人的中国梦。

心性之学的源流以来,实际上没有割裂过心与物,认为物质世界也是心性的特质。误解过甚,是因为人们“标题党”的习性,望文生义。而因为苦乐都是由心感受的,对物质就需要中道的认识和对待,否则心为物役对谁都不是好事。因此物质科学特为发达的今天,心学也须要跟上。对文化的传承,心髓不变,形式和方法却可以创新发展,甚至剥去宗教的外衣,(如以大智慧整合的三级修学的简明新模式等),以起到运化和利人的作用。

心净则国土净,作为信仰,或作为智慧,都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儒家在格物致知基础上,贯通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也可见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以及功德传世的辩证统一。

感于十九大召开之际的随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