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怎样得体地表达你的善意?

2022-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平安喜乐夏
一个人必须时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彼得·德鲁克

当听到别人的坏消息时,如何安慰人呢?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做,也可能只会说“别伤心”,或陪伴在旁啥话也说不出来

带着好奇心,我阅开启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安慰阅读方法,怎样得体安慰,不过度安慰呢?

                          1.

                小心安慰误区

多数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以为安慰需要调用一个人的同情心。

常见的安慰话语是“节哀顺变”,“会好起来的”,“太可怜了”。这些话,不是安慰,更像围观,表示的是你出事了,我没事儿,所以我来表示一下态度

有的时候,可能会被对方回一句“我不需要你可怜”,或破坏沟通人的关系~

一定要注意,安慰不是“可怜可怜你”的同情心,而是另外一种能力——“我理解你”“我和你感同身受”“我接纳你此刻所有的情绪”的同理心

我们说沟通不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建设的问题。这一点在安慰这个场景中尤为突出。安慰的前提是能感受他人之感受

                        02

                  如何安慰他人?

祭上安慰公式=轻度介入+提供支持

动作一:轻度介入

通常在各种沟通场景当中,我都会建议你选择更主动的策略——积极、热情、进取,甚至表现出一定的进攻性。但安慰不一样。安慰应该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沟通,需要节制并且温和地传递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安慰人很难,很尴尬,其实是因为我们把握不好与沟通人微妙的边界感。这就是为什么在安慰场景,轻度介入是最安全的——它保证我们不侵犯别人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层层加码。

反过来,如果我们一上来就用力过猛的话,则有可能把双方的沟通搞僵。因此,每次满怀善意地发起安慰前,我们自己都要先评估一下:双方的关系有那么近吗?他出事了,轮得着我来安慰吗?

那么,这个“轻度介入”的轻度,究竟是多轻呢?我给你一个参考标准:只要对方没有表露出他的需求,就不要主动提供安慰

比如,在安慰朋友时,轻度介入意味着不要把自己变成问题的“第三者”,不要自告奋勇去当调解员。如果你的朋友需要,好好陪陪他,带他去吃点好吃的或者发泄发泄,就足够了。即使你们关系特别好,安慰时也不宜用力过猛,可以一点点根据对方的需求推进

句式上,用问对方一个问题:“我能帮你做点什么?”这就是一种相对轻度的介入。既表达了关切,没有置身事外,又没有入侵到对方的生活里。

尽量开放式提问,如果怕对方提出难以应付的事儿,只要在提问的同时,把你能接受的选项方向放进去就可以了。比如:“我在某某方面有点便利,你看看我能不能为你做点什么?”或者:“这两天工作对接上,看看有什么是我能帮你做的?”

动作二、提供支持

轻度介入后,为了进一步推进关系,你还要做一关键动作:提供支持,给人感觉“行胜于言”的力量

这个支持可以是资源上的支持,比如,同事需要调班,找人替班,如果你刚好有时间,那就多替几天。

当然,支持还有另外两种,一是情绪支持,二是经验支持。

①情绪支持,可以向前或向后的展望,比如,有位同事家里遭遇了一个重大的变故,回老家处理完,上班时情绪还是很低落,这时候你该怎么安慰他?

首先,采取行动前有必要问对方一句“你想聊聊吗”——你想聊我就陪你,你不想我不烦你——这才是节制、温和的安慰。

其次,你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就是在邀请对方走出当下的情绪,进入一段回忆,向后展望

或“最近你不在公司,想知道公司发生了什么大事儿吗?”同样是在把对方的注意力吸引至其他事情上,这是向前展望

②经验支持,借用脱不花的课程例子和分析

至于经验意义上的支持,我们也可以通过练习来理解:
同事被老板臭骂了一顿,应该怎么安慰他?
A.“你现在可不能把不高兴挂脸上。老板看了会骂人 的。”
B.“上次我也被老板训了,当时情绪比较激动,丧了好几天。现在回头看,其实挺傻的。大家都是为了把事做得更 好。”
A选项看起来是一个忠告,但它首先会让同事觉得:“我都这么受欺负了,你居然还来教育我,是不知道我受了多大委屈吗?”其次,这句话要是传到领导的耳朵里,肯定会把领导也得罪了。
B选项实际上在表达:我也遇到过同类问题,当时我这么想,现在则是这么想的……这其实就是经验意义上的支持。在对方遭遇损失、情绪又非常失落的情况下,不是告诉对方怎么做才是对的,而是把自己的同类经验摊开来,供对方参考。
至于对方有没有听进去,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安慰本身是在表达“我关心你”的态度,在巩固你我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不需要承担“替你解决问题”的重大责任。

以上安慰,适用于社会关系,职场关系的安慰,不包括与最亲密的家人间的安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