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有个朋友给我说:“小侄女过生日,花200多块买了一套儿童读物,送她时竟说不喜欢,真的很尴尬”。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因为读书家长和孩子之间争执乃至治气比比皆是。其实,这些现象的发生,一是孩子们的可读物太多了,已不再是“稀罕物”。再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娱乐的时代,人们已经被电子科技产品所裹挟,一切皆“好玩”,铅字书自然遭冷落。
记得老外2周的时候,我觉得该带她去见识一下书店的样子了。于是,坐车去新华书店,一路上又说又笑,应该是想一定好玩吧。等到进了门,一看全是书,马上对我说:“姥姥,我不读书”。反映太快了,我赶紧安慰说:“咱们只是看看,不用读。”在书架间转悠一圈,溪溪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翻看了几本书,最后还是说:“姥姥,我有好多好多的书,这里不好玩儿,咱们去公园吧”。是啊,书已不是“稀罕物”了,因为“得来全不费工夫‘’,也就少了些珍惜。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说到这些,也想起小时候因为一本小人书和同学打架的事来。60年代,一个农村的孩子能得到一本书,那可是过年一样的欢喜。小Z的父亲在城里上班,条件要好于我们。除了时不时带个糖果到学校里显摆若得大家流口水,还拿小人书惹逗我们。这天刚进校园,小Z手里晃着一本小人书,还嚷着“谁先抢到谁看啊——”。要说看见糖块我可以忍住口水,看见书就急忙去抓。就在刚好抓到时他不撒手,只听“刺啦”一声书成两半。“让我赔,甭想”!吵着扭打在一起,自然是老师解决问题各打“五十大板”,反正好多天我们见面都不说话。这件事足以反映出知识匮乏时代人们对于书的渴望。
是啊,没有书可读到有书不想读,表面看来是一种物质的丰裕与匮乏的问题,亦如今天一顿大餐是极易满足一样,已不再需要垂涎三尺了。
其实质不然,铅字的失落,电子产品的泛滥,包括阅读形式的娱乐化等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最近读《娱乐至死》一书,初版于1985年,距今已有30多年了,仍是现在的畅销书。作者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家和批评家,书中的一段话触动着我们的软肋。
书中这样写到: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哇,太吓人了,很多人可能说未免太夸张了吧!
看看我们今天,如果一部手机和一部书籍摆在你面前,你会在拿起哪一件呢?这个问题也许太天真了,就连一个小孩周岁抓阄也会去拿手机吧!正是我们面临看似光鲜的东西要多了,并且每一款电子产品也都有可读的东西在其中,特别是一些可听可视的软件已经绑架了我们,并且乐此不疲以至于达到“废寝忘食”而“心无旁骛”的痴迷状态。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们坐在一起却各自玩着手机,这一调侃的话与《娱乐至死》中作者反应的问题何等相似啊!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又如: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一个人在娱乐中极容易丧失思考,就像我们在“泛娱乐”的今天,一部手机就占据了大部时间一样,低头族成了一种“集体病态”;时代的潮流总是向前的,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和便利我们已经在享用着,我们也毋庸诋毁新科技的副作用,包括游戏也是可以开发儿童心智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握其度,不被娱乐所困,更不能“娱乐至死”。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我们看书的封面:是一个只有躯干没有头颅的四口之家,画面很骇人但也引人深思,尤其当你读过这本书,当你看到如今街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网上唾手可得的笑料、段子以及很潮的抖音、快手,还有随意人肉的社会舆论、明星出轨等与己无关的闲杂破事,倒觉得这插画太恰当不过了。过度娱乐的生活挖空了人们的头颅,吞噬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凌乱了我们的生活秩序……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在纷乱的生活中,我们为眼前的苟且和内心的诗意而纠结,权且放下割舍不断的“羁绊”和“捆绑”,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
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阅读是为了活着”。
这样说,书就不是招人讨厌的东西了。正如你拿起手机还是拿起书,就看你的选择了。两岁的孩子厌烦读书,可以用读书陪伴养成习惯;一个在校生如果把手机当宠物,就需要建立责任感了;那么多的成人远离读书,沉迷于娱乐之中,则是愚玩自慰空心了……
其实,横在人们眼前的更是一个谜团:你读了那么多的书,怎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正如今天一个书友电话交流中也是搞不明白,人家不读书的人不是照样过得很好,自己坚持读书连一个好工作都找不到?
虽然,面对这些看似成立的事实也无以言答,但还是问了一句:假如你不再读书就会好了?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是的,从某些社会角度看,应试教育使阅读成为考试的工具,磨灭了其自觉阅读的兴趣;也确有一夜暴富,也有一些“官二代”、“富二代”以及“拆二代”的花里胡哨的怪诞行为令人不服也得服等正消弭着人们重拾书卷的热情。正如《阅读力》这本书里说的:“我们希望社会变得更加诗意和洁净,从而摆放更多安静的书桌。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绵长的过程,非要等到环境改观后才能安心读书,那就不如说这实在是一个侏儒主义者的托词。读书是个人的事情,我们还是从个人的习惯养成去做起吧”。
何等中肯实在啊!
读书一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要有超出一般物质生活层面的理性在,能够抵抗来自于物质的精神的以及泛滥信息等各种“挤压”,相信“世间最神奇的事情莫过于阅读”。
你若拿起书,孩子就会爱上书,家里就充满了香气;生活中,多一个人读书,就会带动一座城,社会就多一份祥和。
《娱乐至死》一书是对娱乐中的人们一个警醒: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如果觉得文字给你带来一点儿暖意,就打开文字点赞鼓励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