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补充必须到位

2021-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昊泽君

某慈善机构曾经发起了一次募捐活动,在募捐信上,慈善机构提到了某地的灾情:水灾已经导致20万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其中10万人被迫迁移。受灾群众正面临粮食短缺、饮用水短缺、帐篷和生活用品短缺等问题……

当这封募捐信发布出去之后,只募集到了700多万元的善款,无疑是杯水车薪。为什么面对那么大的灾情,所筹集到的善款却只有这么少呢,是不是大家都根本没关注这条信息呢?

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很快发现了问题的所在,于是发起了第二封募捐信,这一次,他提到了一个小女孩:进入灾区之后,摄制组拍摄到了一位在洪灾中失去双亲的小女孩小艾,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和帐篷,小艾吃完两块饼干后,非常疲惫地趴在爷爷的肩上,眼角的泪珠还在。而直到昨天晚上小艾还睡在半山腰的旧牛棚里,身上只盖着爷爷的一件外套……

令人意外的是,在短短一天之内捐款总数就突破了2亿。

相对于灾区的灾情,小艾的故事不过是这一次灾难中的一个细节而已,但是这个细节却比整个大背景更具有说服力。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说过:“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绝不会有行动;如果我看到的是个人,我就会。”在这里所谓群体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个故事中的大背景,而个人则是具体的现象,比较贴近生活,因此更容易引起关注,加上细节的刻画和描述,自然能够吸引眼球。

所以讲故事的人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关注,那么尽量避免宏大的叙事,因为故事的架构拓展得越大,越是不容易把故事说圆满。很多出色的历史小说家并不会一开始就设定一个宏大的叙事模式,而是从一个小细节或者从一个小的横截面开始描述,这样比宏大的叙事风格更加吸引人。

好的故事常常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和挖掘,会重点对某些突出的生活界面和细节进行刻画。细节问题关乎对现实场景的重现,而现实场景的重现有助于听众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内容、环境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并产生代入感,这样就容易打动和吸引听众。从某个方面来说细节就是证据,一件事越是描述得仔细,就越容易产生说服力。

对于现实场景的描述,往往会给听众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听众更容易产生联想,将自己听到的故事联系到这个场景中。在这个时候,故事里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故事中的世界和听众听到故事后所想象的世界是一致的,这也是听众容易被打动的原因。

注重细节描述可以让听众产生一个比较一致的画面,并进入比较一致的情节当中,这样有助于限制不同的听众产生随意的思考,从而达到统一听众思维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讲故事的人只说了一个大概的故事,那么听众对于故事情节的推敲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样就导致一个故事被不同的人解读成不同的意思。一旦出现不同的思维和想法,也就意味着互动交流的失败,想要制造群体影响力的可能性也就会降低。

而为了打造细节,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确保故事的各个基本要素都准确,即准确告知他人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时候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参与者都有谁,具体的经过是怎样的,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就像“2009年,我在上海帮助张亦生先生完成了产品设计工作”,与“在很多年前,我曾在外地帮人做了设计工作”相比,前者由于提供了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人物,因此总体上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基本的信息越是准确、详细,就越容易赢得信任,因此讲故事的人还可以多使用一些具体指示的词,而少用一些抽象的词汇进行表述。比如在描述自己很优秀的时候,不要笼统地说“一直以来我都很优秀”或者“我始终位于团队成员的前列”,而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给出具体的说法:“我在团队内部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或者“我的排名一直都处于团队的前两位”。

此外,多增加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同样可以突出故事中的细节,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可信。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既需要把握细节,同时也需要大局观,他们需要从一大堆信息中找到内在联系,从而梳理出一条完整的故事逻辑,并将整个故事的重要信息串联起来。正因为如此,在进入故事线之前,有必要将所有相关的信息都“平铺”出来进行分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