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学科,你的孩子考得好就代表水平高吗?不!一!定!
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很重要。这一点勿庸置疑——分数这件事,在目前高考指挥棒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当下,的确是孩子学习水平的最直接证明。
但是,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孩子考得好,就证明这门学科学得好吗?
让我以我自己在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四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武断地下个结论:至少对“语文”来说,考得好,仅仅只是碰触到这门学科的冰山一角而已。
1
什么才是真正检验孩子语文水平的标准?
是一张试卷?错!是“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均衡发展水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这个基础,绝不仅仅是一张试卷那么简单,它是长期语文基本功的积淀。
2
我们先说说“听”,一个孩子,如果听别人发言没有耐心,只急于自我表达,听别人说话后复述不出内容,梳理不出头绪,可以断定听的能力是严重缺乏的。
表达自己是本能,能倾听别人的话才是修养。只会说,却缺乏听的习惯,不会有效倾听,这是走向浅薄、闭塞、狭隘的开始,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光是考试考得好,那有什么用?
3
“说”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老师们常常会发现,班级里总会有一些上课不发言,一直一直充当“沉默的大多数”的孩子。他(她)性格所致,或习惯使然,不爱说,不想说,也不会说,缺乏主动开口说的意识,要老师经常提醒,甚至点到名才肯发言,越长大,就越不爱举手越不爱说。
可是,这样的孩子也可能是分数上的佼佼者。令人担忧的是,你可以想象这样的所谓的“语文尖子生”长大后在需要其自如流畅表达的时候能侃侃而谈吗?如果不能,“尖”从何来?
说的能力,是孩子一生必不可缺的能力,那张薄薄的试卷,根本没考。
4
读,就更不用说了。在我们中国人的词典里,上学不就是读书吗?不读,无以谈语文。可我们的考试,考查学生的读吗?
考试,考读书的音量吗?不考。所以,说话声音小,读书声音更小,每每展卷来读、声音只有自己才能听到、一发言声音小得全班同学替他着急的孩子,照样可以拿到高分。
考试考朗读的流畅吗?不考。所以,朗读的要求“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回读、不随意停顿”,是可以不被重视的。
爱耍小聪明的孩子不是发出过这样的“天问”吗——干嘛一直检查我读啦?反正考试又不考!?
中国文字的节奏感、韵律美是通过读才浸润入心的,不然古人为何要重“吟诵”呢?不出声地读,只泛泛地看,是永远也体会不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意深长、好滋好味的。
而不会朗读或朗读水平低下的孩子照样有可能考出高分,这高分的意义何在?拿到一个文本,读都读不利索,何谈思维的层次,理解的提升?
急功近利的考试方式,是将“读”抛诸脑后的。因为不考读,老师可能会忽视教授读的方法;因为不考读,学生可以不重视读中的操练,技能的习得。恶性循环,悲乎!
5
再说到“写”,这一点看似考了,实则只考了一部分——考了写的准确性,忽略了写的其它,比如写的姿势、写的态度、书写的质量……
就拿书写质量来说吧!孩子写字最忌心浮气躁,不静心无以习字,字的姿态、骨架都是心思的投射,所谓“字如其人”。可以这样说,一手方方正正的中国字是孩子最好的精神名片。而考试考了吗?没有。要么试卷上的分值根本没有考虑到“卷面分”这一概念,要么那少得可怜的2-3分也只是“默认送分”而已,计分时并不细化计入。
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把题目答对才是硬道理。所以,我们遇到“满纸烂字”的语文高分试卷也不足为奇了。
6
一张试卷,检验学生的语文能力了吗?检验了,但不是全部。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考试分数高的孩子,确实是应试能力一流的,也不乏语文综合能力上佳的。但是,作为家长,还是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语文这门学科,高分不代表高能,好多更重要更基础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的语文能力,那张试卷根本没考。
要想真正夯实语文能力,目光不能紧盯考试成绩,要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投向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上。比如,我们不妨让自己对语文的四项能力有更“中国”更具体的认识——让孩子们别那么急功近利,急于考出一个高分,而是立足于长远,从小“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说字正腔圆的中国话,读字字珠玑的中国文,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如果孩子真能做到多项语文能力齐头并进,在听说读写的技能操练之上,还能与时俱进地将学习语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比如能够针对一个专题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活学活用……那样,才是真正地学好了语文。
以上,是一个既是老师,也是家长的语文教育从业者来自教学一线的真实感悟。与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