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对孩子用这些“高级”的惩罚方式吗?
近两个月的重要工作,是给一个幼儿园的老师们上线下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系列课程,上周我们的课程主题是“替代惩罚的方法”,为什么把这次的课程拿出来写成文字,因为课堂上一位老师分享触动乐乐我:不仅是很多父母,甚至连专业的幼教老师都会习惯性的在用那些“不像惩罚”的惩罚方式“对付”犯错的孩子。事情大概是这样:
我:对于班级上违反边界和规则,或者老不“长记性”,总是犯错的孩子,大家会用什么方式处理呢?
某受训老师: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对,惹我生气了,我会对他们说,我现在很生气,不想说话,你自己去墙角反思一下,想想自己哪里做错了,想明白了,再来跟我说话。一般孩子会待个1分钟左右,然后过来跟我说,我不应该*****,老师我错了,孩子认错后,这件事情就算解决了。我一直用的这个方法,挺好的。

说实话,我被她最后那句“我一直用的这个方法,挺好的”给怔住了,显然,她很满意自己的处理方式,甚至为自己能善用这种方式而窃喜,而我这位有职业病的二胎妈妈听到后也在“窃喜”——看样子今天这堂替代惩罚的方法已经有它的用武之地了。
我们可以把这位受训老师的处理方法定性为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高级的惩罚方式——“隔离反省”,父母们觉得让孩子在墙角冷静、反思,孩子们就能长记性,而事实上呢?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
高级的惩罚方式会有那些负面影响?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部分的家庭和老师其实都已经告别了体罚的方式,而更多的转向了更加“高级”的方式,如隔离反省、剥夺某些权力(没收玩具、周末不能出门跟小伙伴玩等)、冷战等等,这些方式虽然没有直接给孩子带来肉体上 的伤害,但是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已经对孩子构成了惩罚,我们姑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隔离反省的负面效果:一是隔离反省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结断开,让孩子独自面对因犯错产生的复杂情绪。我们都在提倡与孩子共情,要帮助孩子先面对感受再解决问题,而此时,他因犯错产生了后悔、害怕等复杂情绪的时候,我们却让他独自站在墙角,自己去消化情绪,别说很多大人难以做到,更何况是一个情绪脑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而且这种方式,孩子获得信息是:我所有不好的情绪只能靠自己消化,爸爸妈妈不会帮助我。二是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误的认知:犯错=站墙角+道歉,这样的等式有意义吗?答案当然是没意义,因为孩子觉得每次自己犯错,只要去站站墙角,道个歉就完事了,他的错误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讲,惩罚只会终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却没办法教会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确跟我们认错了,但下次他还是再犯,而且不断循环。事实上,我们想要孩子获得的应该是怎样的认知:犯错=错在哪?+如何补救。如果我们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注意力是放在如何补救上,而不是指责、评论、怨恨上,那孩子也会同样习得这样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就能真正在这个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三是惩罚对于教会孩子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来讲,是一种干扰。当我们用惩罚的方式来面对当下孩子的错误和问题的时候,会更多的激发孩子大脑中的不良情绪,而此时孩子把注意力都放全部都集中在与父母的情绪对抗中(你不让我扔东西,我偏要扔;真倒霉,这次竟然被发现了,下次一定要更小心一点;糟糕,这次妈妈真的生气了,看样子又要罚站墙角了,真烦......),而不是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上,所以我们说,惩罚是一种干扰。
哪些方式可以替代惩罚?请孩子帮忙。如果你和孩子在逛超市,孩子一直在走道上乱跑,很危险,你屡次告诉他不要乱跑,但孩子仍然不听,这是你可以尝试这样表达:“宝贝,妈妈现在需要你的帮助,你能帮我挑选几个柠檬吗?”,请孩子帮忙,是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一是分散其注意力,二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被需要的。说出感受,表达期望。真实的表达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这个人)给你带来的感受,并具体的表达你的期望,如刚刚在超市的例子,你可以尝试这样表达:“宝贝,你在走廊上快速的奔跑,妈妈没办法找看到你,妈妈很担心你的安全,妈妈希望你能坐在购物车里,这样妈妈会放心多了。”说出你因为孩子的行为而产生的原生情绪——担心,而不是因担心衍生的次生情绪——着急、生气,是在给孩子机会去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成为一个更社会化的人。指出补救的方法。当孩子把汽车模型摔坏了的时候,告诉孩子如何用胶水修补好模型,会比罚他“面壁思过”要更加有意义;当孩子用颜料把你新买的白色裙子弄脏了的时候,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去清洗掉裙子上的印记,会比跟孩子生气,没收他的颜料要更加有价值。让孩子承担行为的自然后果。比如第二天你还需要去超市,孩子也很想去,这时你可以尝试这样表达:“今天我想自己去,以后你还可以跟妈妈一起去”。孩子因为在超市的“不良行为”,导致他所承担的自然后果是——第二天没办法再跟妈妈逛超市。那什么是行为的自然后果?如果不按时做作业,就不能出门玩;如果发脾气乱扔东西,就没收玩具一个星期等等,这些方式都不叫承担行为的自然后果,他们都叫惩罚。因为做作业和出去玩是不相关的,乱扔东西和没收玩具也是不相关的,我们让孩子去承担一个与他自身“不良行为”毫不相干的后果,孩子并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会带来什么结果,反而会感到困惑和反感。。所以让孩子承担的后果一定是要与之前的行为相关的,而且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上面给出的方法,可能对某些孩子管用,对某些孩子并不管用;可能今天管用,明天又不管用;可能这段时间管用,过一段时间又不管用。这都很正常,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一天,每一个成长阶段都“考验”着我们,但只要我们始终与孩子保持紧密的联结,用接纳、尊重、平和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一定能有花开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