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拆书】第二十期写作营

134-辰阳-教授或者分享的前提

2024-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辰阳morning

一、觉察记录

记录一-复盘昨日

When:早起(8 : 30)开始。

Time :用时(4 )分钟。

The Goal:早起7:30前复盘(特殊情况除外)。

What:

半点觉察+指差确认:(  达成)5次。

下一步准时行动:共(  6)次,成功( 4 )次,成功率(  66.7 )%。

大青蛙WOOP:10:30早睡(  )成功。

大青蛙预警:10:30早睡(  已)成功。

Feedback:早起复盘挑战失败。7:00早读完毕,继续读了一会儿,忘了及时复盘。

Emotion:

Idea:明天起一结束早读就复盘,早起准备想继续读就继续读,读到8:20。

记录二

When:6:54

The Goal:7:00开始早读半小时。

Feedback:迟了两分钟。闹钟订早了,响到第三次才迷迷糊糊起床,不过动作还是很速度的。

Emotion:开心。再次证明早起可以快准狠。

Idea:闹钟改到6:39。

记录三

When:7:00

The Goal:最迟8:20出门上班。

What:7:40左右开始早餐,洗漱刷牙。

Feedback:挑战失败。超时1分钟出门,不过还好,准时到岗。至此,失败3。

Emotion:开心,第一次遭遇三连败,听到警报了。

Idea:早起没来得及跳绳,中午不休息了,抽空补上。如何才能早一点或者按时出门呢?早读完毕立即合上书本,斩断贪念,立即开始早餐、洗漱,等待出门。如果有空闲再继续读一会儿,或者查缺补漏。


二、读书笔记

【内容概述】

当一个新知识靠近我们认知圈边缘的时候,触动产生了,但触动产生并不意味着连接紧密。如果不及时强化,新的触动点很可能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就又“飞走了”。为了留住它,让它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就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连接。这种连接越多越好,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见图5-8)。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知识、一个道理、一件事情说清楚,让外行人也能听懂,那么这些知识、道理、事情十有八九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经常输出的人往往成长得很快,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比如我经常听罗振宇的60秒语音分享,但我在写作时,能从那些60秒语音分享中提取出来的观点只占少数,大多数观点都被我忘了。偶尔回头再看那些观点,我会感叹:这些知识很有道理啊,但我怎么就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呢?像这种当时很受触动,但需要用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说明它们离我们的真实需求很远,所以放弃也罢。

如果你在读书、写作、交谈的时候想到了一个观点,哪怕你记不清具体的内容,只有一条微弱的线索,你也要极端重视这些内容,因为那些能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的知识,是与你真正产生触动的知识,你们之间宝贵的连接还在,所以要想办法主动关联和强化。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自己是否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却经常忽视头脑中冒出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珍贵的,放过了它们,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当你运用那些知识践行那些道理时,相关细节就会源源不断地显现在你的视野里。到那时,你不仅能成为认知上的强者,也会成为行动上的巨人。

【感悟】

什么情况下,从别人从书中学来的东西,不经实践就可以直接教给别人?我一直在困惑,你担心误人子弟,借作者这段话,我终于明白了。

第一种情况:是这个学来的知识只是自己原有知识的一个变形,或者早已实践过并且有效果,自己已经理解并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种情况,是在讨论的环境中,不确定这个知识真的有效果,请大家讨论、自行体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