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阅读记录教育亲子教育

开启孩子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并不难

2018-04-19  本文已影响1619人  静定如常
连中国,北京四中特级教师,20年教育心得,善于激发孩子内在生命能量,培养过大量哈佛、北大、清华高材生,家长们值得一看

开通简书写作以来,就有不少家长朋友给我留言,其中有家长问我:你介绍了那么多学习方法,听起来也似乎蛮有道理的,关键是我家孩子根本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办?

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可能很大部分孩子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即便大概知道是为什么要学习,也不想那么努力,学习多累多枯燥,我坚持不住啊!

自打有了分数,就把很多父母和自家孩子隔离在了“对立面”。“人家孩子不补习怎么就能考很好,我天天花那么多时间辅导你学习,你居然考这差,气死我了。”

一些父母老觉得自家孩子考的比别家孩子低就很丢人,不知从何时起,原来听话体贴的孩子,现在变的越来越叛逆,你要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考差了还一副习以为常、满不在乎的表情盯着父母。

不用父母拿着“鞭子”在后面“抽”,孩子学习很努力,成绩又一如即往的好,成了父母们的“心愿”。可事实往往总是让我们烦恼不已........

今天居然在小区看到新东方已经在发暑假语数外补习宣传单了,孩子还有两三月在校上课时间,宣传单就迫不及待发到家长们手里了,这些培训机构真是会抓住父母焦急的心啊!

到底如何开启孩子内在学习的动力?

分数只是冰山一角。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绝不仅仅是分数高低之别。两种学生在心灵、感悟、意识、精神、坚持、创造等重要素质上存在的差距远比分数本身的差距要大。

且给人知识与技能,只是教育很小一部分,触动另一个生命美好、丰富、高贵的成长,才是教育的真谛。

把一个孩子心头的理想叫“醒”,叫“出来”,胜过无数次补课。逼着孩子搞学习,固定了时间和身体,固定不住态度、思维和灵魂。

任何补课、课外班,无法代替“人”内在的构建与完善,人的许多内在问题不解决,不理想的状况会层出不穷,与其补学习漏洞,不如补孩子心灵“内在”。有魅力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补足”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我认识一家长,他经常打牌,对孩子学习也不太上心,却对孩子说:“你去学画画,学了以后,学校布置画报作业我也就不用管了,你以后都自己搞,免得我搞的烦。”“今天老师找我谈话了,说你上课爱走神,你再走神回来小心我揍你。”旁边孩子看了爸爸一眼,笑嘻嘻没吱声,估计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吧。

教育界有句话:看见孩子就等于看见了父母。孩子一年级只能考60多分是有原因的,从孩子父亲每次说话的语气都能感受到他的急躁,对孩子的辅导没有耐心,班上孩子多老师根本管不过来,这样的家长,不仅不重视孩子教育更别谈启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了,孩子学习能好吗?

很多孩子不想学习可能因为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父母要想办法协助孩子妥善处理好周边的各种关系。

最近,儿子放学回家告诉我:“妈妈,我很烦恼,最近老师帮我换了座位,我周围同学学习都不太好,他们上课爱做小动作影响我。”

我很平和地说:“妈妈知道你换了新座位有些不适应,可你周围不可能每次都坐学习好的同学啊,妈妈协助你把学习搞好,你来当天上那颗最亮的星星照亮同学好吗?”

这两天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听他“发牢骚”了。班上那么多同学,老师不可能都满足我们的要求,孩子只有在学校适应不同环境,以后到了社会才能适应新环境。

有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中,厌烦他们语文老师管的太严,说话太生硬,不爱上那门课,语文成绩屡屡下降。

浙江大学王金海博士现在专门研究青少年学习动力问题,他说自己读高中时,有位数学老师教的很差,他当时想:要是数学老师教的不好,我都能学习好?那不更显得我的能力强吗?于是拼命自学,高考数学考了140分的好成绩。

因老师某些教学方式、方法,孩子感到不顺心就不想学那门课,对老师是没有什么损失的,损失巨大的可能是孩子自己的光明前途。家长可以将其中的厉害关系跟孩子讲清楚,毕竟10来岁的孩子大多认识上还达不到很深刻,孩子学习最好的光景错过了又回不来,怪可惜的。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学,他不听你说的,只模仿你做的。一个对生命充满向往、积极向上的家长,孩子学习上也不会太松懈,孩子多少会被父母努力进取的精神所感染。

凡是我们期待孩子身上的一种行为,一定要先给这个行为找到“源”,“源”不达,行为自然难以产生。父母,正是孩子精神上重要的“源”。

好父母知道自己就是孩子面前一本打开的教科书,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做孩子的榜样;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刻苦追求,为孩子生活做引领;他们平凡中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为孩子展现追求的意义。

我们来看看这些知名的优秀父母吧!

数学家约翰·伯努力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培养成了数学家;

居里夫人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露丝·肯尼迪夫人精心缔造了两位肯尼迪总统;

梁启超培养了五位专家,三名院士;

.........

大多数父母都是平凡的父母,随着孩子年纪大增长,知识面扩大,一些家长依然只关心孩子穿的暖不暖、吃的好不好,他们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生活条件都给孩子,却无奈发现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自己的。还有很多妈妈特别爱唠叨,说了上句孩子基本都知道她下句要说什么。

孩子不仅仅是一个衣食住行、身体健康的人,更是富含理想、热情坚定、有精神追求的人。孩子的内部系统不畅通,无聊、烦躁、空虚,厌学等问题会接踵而来。

所谓教育,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需要家长拥有更大、更开阔的精神世界,能与孩子一同去“觉解”人生与生活,能与孩子保持心灵上的默契。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不光要在生活上关注孩子,更要在行为习惯、心灵成长、思想意识、理想目标上影响孩子。孩子的长大对父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

提供几点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要了解孩子感兴趣的爱好,就孩子的专长看一些相关领域的书籍,帮助并引导孩子向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

2.除去自身专业,家长应看些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书。

3.家长应保持自己生命理想、职业理想;有追求、充满生活热情。

4.家长拥有精神生活和精神空间,并且用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断影响和感染孩子。

5.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教育就是做更好的自己。

也有很多父母担心自己学历低、文化少,怕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其实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依然是父母做人做事的精神品质,不光是父母肚子里有多少专业知识。

如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到:

我经历过的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其中有影响很大,也有毫无影响的。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了我生命的教育。

家长站在孩子面前,需要的是生命的高度和执着的信念,需要不断修炼自己的行为。我们本身是孩子面前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留一墙好书给孩子,书籍为孩子提供了激发其内在生命的条件、激发其学习动力的基石,书中的一句话、一个人物、一件小事,或许就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一个孩子心头“安放”了什么,就是他想变成什么。孩子的内心一旦有所“安放”,在他生命深处就已经有了目标与动力,孩子在不断脱离“旧我”,在向“新我”挺进。

在孩子偶然的翻阅中,他也许一下子触及到了一股憾人心魄的力量,产生了一次心灵的交流,完成了一次思想的洗礼,跨越了一次人生难过的坎,他流着泪,感受着.......,这一切,是父母留给孩子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是父母留给孩子巨大的精神财富。

英拉迪·甘地的父亲尼赫鲁给13岁女儿的信中提到:你还记得你第一次读贞德的故事吗?你是多么神往!

圣女贞德的故事在英迪拉·甘地的内心里燃起了英雄主义的烈火,给了他一个英雄的魂魄。至此,她的生命里,不仅像其他孩子一样有食物、游戏,更重要,在她精神世界里,多了一股宏大而坚定的力量。

周国平先生的女儿,经常从书柜抽出一本来读,啾啾在五岁就看了卡夫卡的《变形记》,看完了“世界名著之旅”。

每个人生命都是有限的,阅读让我们走近更多的思想、感情、境界,我们人生的精神世界就在无限扩充,让我们对今后的人生之路更满怀激情,充满斗志。

留一墙好书给孩子吧,我们虽不能延长孩子的生命,但可以改变孩子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没有一个父母可以陪孩子走完一生,父母走后,不断给予孩子支持、慰借、温暖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默默站着的好书。

家长要引导孩子掌握快乐学习的方法,让学习与有意义的事情、丰满的人物、活生生的场景联系在一起,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曾经有一道语文考试题:曹操,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白马篇》,人称“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这样表述正确吗?

其实,《白马篇》是曹植的作品。现实中,很多家长、孩子认为语文就是“记”,有“记”就有“忘”,“记”和“练”成了目前语文学习现状。

曹植的代表作《白马篇》,刻画的白马少年,其实就是洋溢着青春光华的曹子建的精神偶像与精神崇拜。这位游侠,就是曹子建的精神化身。

多么希望女孩爱上曹子建,他健朗帅气,英姿勃发,气势如虹。更为现在男孩子身上欠缺的,是他身上洋溢着一股渴望为国为民、视死如归、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

多么希望男孩子的精神视野里都能走近曹子建健硕挺拔的身影,在生命深处融入子建奔放有力的生命姿影。这样,男孩就会朗朗如风、浩浩如河了。

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以梦,给人以爱,给人以敬仰,给人以风范;就是让一个生命去点燃另一个生命,永不熄灭;就是帮助孩子攒积放射出生命的华彩。

当父母能引导孩子深入文字内里,两个相隔千年的生命灵魂就相遇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就开启了。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讲历史人物的相关典故以及后世人们对该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去旅游文化胜地走走,如山东曲阜孔子的故乡、杜甫草堂、黄鹤楼、爱晚亭、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诸葛草庐等等,要是语文课本里所学知识的地方,孩子们提前有过一些了解,去过了,他们的印象会深刻很多,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加,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很独特。

语文、历史的学习绝不是死记硬背,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系统,还是能力系统、情感系统、思维系统、生命系统。

很多现实场景本身就是绝佳的学习机会。父母们要善于利用历史景点、历史典故引导孩子,将学习与“人”、“事”、“景”直观立体的联系起来,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讲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探讨,提问并启迪孩子,逐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枯燥”的学习会变得轻松、快乐好多。

希望借助语文、历史学科学习的探讨,抛砖引玉到其他学科。

做好以上几点,用心培养,您孩子获得的不仅仅是好看的分数,更是内在生命动力的强大开启,是灵魂深处的充分滋养与温润。

我最近购买并积极学习的育儿课程

齐帆齐写作课第五期

(喜欢请点赞,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