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用12年的时间“学语文”—分析阅读的目的
开篇,我想了解下:当年在学校时,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学语文吗?
——反正我是不知道的。如果非得有一个答案,那就只能是“考试”了。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语文课的标准流程:
1、这是篇什么类型的课文;
2、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并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本文的生字词;
看到这四点,不知大家是否有梦回当年语文课的感觉。说实话,除了第4点我能理解外,其它3点,我实在不明白——直到遇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才恍然大悟!
作者在文中总结了“分析阅读”的4个步骤:
1、判断书的类型(运用检视阅读法);
2、用自己的语言简介本书;
3、将重点篇章列出,说明他们的连接和架构;
4、找到作者要问的问题;
大家只要稍稍一对比,就不难看出,两者如出一辄!
而作者在文中提到,分析阅读最适合的阅读类型是论说性书籍。
所谓论说性书籍包括理论性和实践性书籍;
理论性书籍的目的是告诉我们“怎么样”,而实践性的书籍告诉我们的是“怎么做”。
同时,作者也告诉了我们,运用此读书法的目的是:传达知识。
看到这里时,我就蒙了:
1、此法与语文课方法一致;
2、此法适合论说性书籍;
3、运用此法的目的是:传达知识;
那么,当年学的那些记叙文,根本不是论说性文章,为嘛也要用分析阅读法呢?
“传达知识、传达知识……”思忖良久,猛然想到,记叙文既然不需要我们在文中学到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那唯一解释就是,他想让我们学框架和思路,而框架和思路的是写作文的必备要求!
恍然大悟间,我上网找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课程标准”,里面是这样要求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原来如此,语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言的方法!
毕业10年,终于给自己当年的奋斗找到了更有意义的解释。如果当年在学语文之前,就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会不会有比今天更好的效果呢?
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作者会在书的开篇用大量的篇幅区分学习者的学习类型了:
一种是,被教导的艺术型
一种是,自我发现型的学习型
前者的学习需要旁人或老师辅助,而后者是在不借助任何力量的前提下,自我完成学习;
原来,我们12年的语文学习,为的就是“授人以渔“,教我们做个自我发现型的学习者!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习语言,以及其它如科学,历史甚至数学的.
遇事多思考,多问问为什么——这应该是我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了!我可不想,再过12年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些了。
相关推荐:
END
80后宝妈,一个鱼与熊掌皆不想放弃的贪心女子。不放弃,就加油!
喜欢我,记得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