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 东风正摇曳,雨后知春来
春雷响/ 万物长
惊蛰
戊戌年·惊蛰
2018年3月5日 农历正月十八
惊蛰,古称“启蛰”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太阳到达黄经34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
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响,万物长。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大地,终于在阳春三月里与世间相逢,蓄势待发的节奏里,装满了新的一年里的勃勃生机。
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古人于惊蛰日,都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
促春遘时雨,
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
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这样写道: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三候】
一侯桃始华,二侯仓庚鸣,三侯鹰化为鸠。
一侯桃始华
惊蛰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春回大地,气温攀升,更温暖的地方已经开始有桃花吐露芬芳,带着春天和煦的风,摇动空气里醉人的味道。
二侯仓庚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何为仓庚?黄鹂也,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最为讨喜。
三侯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有人认为,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飞出来,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
【惊蛰·习俗】
“惊蛰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是相传明代,山西有一位买卖人,叫渠济,靠着卖梨在祁县有了自己的一方田地,到了雍正年间,渠家的第十四子孙渠百川打算效仿先祖,走西口闯天下,临行前,他的父亲拿出梨子告诫他,要向先祖学习,好好发展光宗耀祖,而这一天正好是惊蛰。渠百川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靠经商发家。后来,想要走西口的人纷纷效仿,在惊蛰这天吃梨,来表示自己想要扬名立万的决心,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惊蛰,驱虫害
惊蛰雷动,蛰虫“惊而出走”,一些害虫出来祸患人间,各地有很多不同的除虫仪式,江浙一带用扫帚扫虫,湖北土家族有“射虫日”,客家人吃“炒虫”,这个“炒虫”不是炒真正的虫子那么恶趣味,而是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者是炒豆子、炒米谷,以达到驱虫的目的。
惊蛰,打小人
在古老的中国,流传着在惊蛰日祭白虎的风俗,祈求用白虎的力量镇压蛇虫鼠蚁,以免招来灾祸。
人活在世上,难免会运气不好犯小人。 化解小人的绝招就是“打小人”喽。而最合适的日子就是“惊蛰”,又名“白虎开口日”。
冬天的蛇虫鼠蚁在惊蛰日即将苏醒过来,谋害世人,而小人也会在此时惹事生非,言语伤人。所以在惊蛰这一天打小人更能驱赶霉运,保全家幸福安康。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此时,“春捂”不能忘,保持微微出汗,以帮助抵御渐退的寒气,有助于气血流通,顺应阳气的升发。惊蛰以后,气候仍然干燥,补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古有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惊蛰过后,绵绵春雨即将连日而来,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惊蛰,唤醒了春天的梦,迎来了繁花似锦的季节。
趁着风和日丽出门踏青,莫要辜负了好时光。
【听云说】
遇见更美的自己
文艺|美学|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