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14453/e03a7173b4918987.jpg)
感受是指身体的感觉、情感、心情和精神状态。感受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身体的本体感觉,一部分是情绪的感觉。
比如,头有点痒、嗓子有点疼、后背有点酸、脚底有点儿发麻、头晕、饿,这些是我们身体的直观感觉;感到压抑、沮丧、喜悦、悲伤、焦虑、愤怒、乐观,这些是我们的情绪。
《大学》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如果心思不在应在的地方,那么虽然眼睛在看,却什么也看不见;虽然耳朵在听,却什么也听不见;虽然在吃东西,却品尝不出什么滋味。这就是所谓的修心养性在于端正思想。
我们的感受是与我们的身体相关的。有人认为,我们的感受是心,其实不是,感受是我们的身,我们的心是指我们内心的需要。
参加禅修或有很好的打坐经验的人知道,我们所有的情绪都会在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有所反映。比如,当我们愤怒时,会呼吸急促、肩膀上扬、心跳加速;当我们沮丧时,整个人的身体能量会往下走,整个人会很低沉、呼吸无力。
所以,我们的身心是互相影响的。当我们发现自己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时,最重要的是要去正我们的心。也就是非暴力沟通所说的,当我们有情绪感受时,要回归我们的身体和内心去发现我们的需要。感受是通往知识最真实的路径,感受是作为一个信号来提醒我们去发现我们的需要。
当我们真正觉察到自己的需要时,我们内心会平静下来,这时是把心正了,然后从正心的基础上产生行动。所谓修身,在正其心。最终我们要的是行动,即我们从心出发的行动。
然而平时,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是完全与这条路径相隔离的。当我们没有产生情绪感受时,我们会进行思维评判。
有一次,我在机场贵宾席候机,一名服务员给我倒茶,把水完全倒到我的茶叶盒里。这时我非常愤怒,愤怒产生时,我们藏着很多评判,如,服务太差了!她怎么这么不小心!我花钱买这个贵宾太不值得了!这时,我们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维和评判,同时,产生了行动。
行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行动,一个是从我们的评判产生出的行动,是悲剧性的行为;一个是正心之后、从心而发的行动,这个行动能够帮助我们真正满足我们内在的需要。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有了情绪感受之后如何与自己的感受相处。我们是真实地去体会那份感受,然后通过这份感受觉察自己此刻真正的内心需要是什么而采取行动呢?我们还是一产生情绪感受,就去逃避这种感受,立马回到思维中去。大多数人是去逃避这种感受,而我们逃避这种感受,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评判了这份感受。
我们来看一下感受词汇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感受分为两类,两类的区分并没有不妥,但是我们区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把喜悦、兴奋、振作、愉快、自在、舒服、舒适等词汇列为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但是它在告诉我们之前就有一个信号告诉我们需要得到了满足。而我们把失望、震惊、郁闷、焦虑、紧张等词汇定义为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这样的化身是我们不带评判的、客观地把这作为一种信号,就像我们的红灯绿灯一样。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我们遇到情绪感受立马回到脑袋,是因为我们过往把这些得到满足定义为积极情感,反之定义为消极情感;把这些已满足后的情绪感受定义为正向情绪,把未满足的情绪感受定义为负向情绪。
如果遇到一件事情,你认为这是负向情绪,你会怎么办?我们会希望它迅速过去,为了保护自己,远离这种负向情绪,这时你会去指责别人、批评别人。所以,当你把它定义为负向情绪时,你是不可能去静心体会这份情绪感受的,你会直接地、去用习惯性的行为,用你豺狗的方式去攻击别人。
所以,当情绪感受生起时,我们要觉察自己,是在评判这个感受、在逃避这个感受,还是真的是去和这感受呆在一起,在感受中觉察自己的呼吸和这份感受,去体会这个愤怒,它才会告诉我们此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如果我此刻需要、在意得到尊重,接下来做什么事情能够满足我的安全和尊重呢?这是由心而发的行为。而不是我这么愤怒,非常愤怒,我之所以会愤怒,都是因为你做错事情,都是因为你让我产生这个负面情绪的,我为了逃避这个负面的情绪我就要攻击你,是你让我进入负面情绪的,所以我要指责、批评你,所以就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这是非暴力沟通情绪感受的正确处理方式。简而言之,我们是否能够从接纳自己的感受开始,是否在我们遇到身体和情绪出现感受时,能够和自己的感受呆在一起,并且通过这些感受找到我们内心的需要,才是我们进行非暴力沟通以及我们整个人生修练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