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总有无限可能性

今天与小家伙儿在书上谈论日本这个国家,他饶有兴趣的给我介绍图画里的关于机动战士高达。
“爸爸,说它可以杀死金枪鱼和日本大鲵!妈妈,你猜猜会有什么结局?”小家伙一脸坏笑的感觉。
“爸爸这么告诉你哒?生活总会有无限的可能性哒!如果爸爸告诉它可以杀死这些鱼,那鱼的灵活性去了哪里?”我望着他骨碌乱转的小眼睛。
“哦哦……那有可能鱼会跑?”他好像领会了我的用意,呈接住可能性的转变。
“也有可能它们决逐累了,就各自离开了。或许还有更多可能性,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它们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开放好奇就好。”
“就如我像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尽管我们没有标准答案……”小家伙总能get到我们的话题背后更多的意义。
一切皆有可能,是一句鸡汤吗?冒似还挺有营养。我们经常把我们自己固定且喜欢的结果来定局,这样好像就有一个我的容纳力。
细想一下,当我们仅对一种方式执着时,我们好像就走进了一个误区,甚至放弃一万零一种的可能性,可以说这种计数都是一种无意义的局限定义。
那么,我们怎么去允许无限可能性呢?我想就是培养自己对新鮮事物好奇的安全感和兴趣感吧。
安全感和兴趣感促使我们愿意链接事物的真正感受,而不是流于头脑的定性方式。
当我们觉得对事物恐惧时,我们的安全感并未建立良好,我们内在的自恰是无法抵抗外界事物的侵扰,所以本能的就会排斥对自己不熟悉的事件结果。
那么兴趣更是无从谈起,只有安全时,个体兴趣才会激发自己往深度和广度拓展,都索然无趣了,还拿什么结果链接呢。
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头脑是聪明的,同时又懒惰的,它愿意吸取一些现有知识,都不愿意自己去感同身受的去体验自己得到的总结经验。
我猜想这背后有个深度的结,有可能不愿挑战先人或者多数人的总结经验,害怕自己成为推陈出新的人后会受到别人的妒忌和惩罚。
这种被孤立或者被剦割的焦虑是自己不敢触及或者说是不敢面对的。
于是乎我们宁愿随波逐流的黏糊自己的总结经验,做个表面“安全”的自己。
曾经的我也是如此,现在我开始觉察自己的方式,让自己从自我设限的方式中渐渐走出来,从而才会更好的保存孩子的好奇。
世间总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不是一句安慰自己的话,而是一句可以实施,并且可以体验的方案的方向表达,关键是愿不愿意让它成为无限可能。
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有很多路并没有被开拓,你还愿不愿意去踏着荊棘走出一路鲜花。
这个可能性也是你愿意把握并明确想要为自己付出责任而走哒,所以不用在乎别人走不走它,你自己就是无限可能性的任意一条路。用最深的爱去祝福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