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一五:删繁就简三秋树

2023-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传习录》一一五:删繁就简三秋树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功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阳明先生说:“种树的人一定要先着力培植树根,涵养品德的人一定要先着力存养内心。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修剪掉繁余的枝条。想要让品德彰明,一定要在初学的时候摒除对外物的喜好。如果放任自己向外沉溺诗文,那么精神就会日渐流落到诗文上去。其他诸多对外物的喜好也都是如此。”

阳明先生又说:“我在这里讲的,是无中生有的功夫。一心向学的各位一定要听进心里、信而从之,向学只是一件事——立志。学者立下一心为善的志向,就如同种下树的种子,只要心中保持自然,既不荒废忘记,也不刻意助长,只管用心涵养下去,自然气象日益完善,枝干树叶日益繁茂。树木刚开始生长的时候,难免抽出繁余的枝条,就需要修剪去除,这样树的根和干才能粗壮。求学者初学时也是如此,因此立志贵在专一。”

茉莉花据说是最容易养的,只要不缺水,长势一定会很不错的。但即便最容易养的茉莉,经笔者的手,还是养死了好几盆。每一盆茉莉花刚买来时,都枝繁叶茂,长满了花骨朵。甚至有几朵已经是盛开态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通常情况下,接管后要不了几天,原本繁茂的茉莉花就会开始枯萎,花骨朵也开始掉落。原因只有一个,接管者无法提供卖花人那样的水分和营养状态,因此,它在养花人那里的枝繁叶茂也是无法持久保持的。

一株植物,一旦呈现出颓势来,便有点势不可挡的意思。先是花骨朵掉落,接着是整条整条的枝叶枯萎,最后是花盆里只剩下几根干枝。

回到王阳明的观察——“种树者必培其根”——养茉莉花时,也要先在根脉上下功夫。首先需要努力提供卖花人出手前根脉所接受的营养,卖花人在让手中的花出手之前,一定是经过集中催肥的。一株习惯了足肥足水的花,一旦到了平常环境,一定会有个适应过程。其次,要有个“删其繁枝”的取舍过程,毕竟,养花人很难提供卖花人那样的营养、湿度条件,花在适应期颓势刚刚显现的时候,养花人就要有“删其繁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保其根脉。适度去除一些枝条,有助于花本身集中优势“兵力”,保障根脉及留存枝条的营养,暂时保有生机。颓势得到遏制之时,就是花的根脉开始适应新的环境之时。

不独种树、养花,其实学者求学也是如此。正像种树养花的关键在培其“根脉”一样,学者求学的关键在养其“心志”。正像种树、养花培其根脉时,有一个“删其繁枝”的问题一样,学者求学也有一个“去夫外好”的问题。

《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讲“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句话之后,孟子讲了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也就是说,孟子试图借助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保持一颗自然心,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自以为是地去匡改这颗自然之心,保持自然心的本然之真,既不要忽略和放任它,也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改变它,自以为是地帮助它。

“删繁就简三秋树”语出郑板桥,郑板桥作为画家,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比如画兰竹的人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删去细枝密叶,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

做学问,何尝不是要删繁就简,保持志向上的专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