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忘忧社实用干货

四年半,我为什么可以写730篇公众号文章?

2018-10-27  本文已影响102人  曹将

转眼就四年半了。

公众号第一篇文章发布于 2014 年 1 月 29 日,写到今天,共成品 730 篇文字。

很多朋友在问:曹将,是什么原因,支持你一直写公众号啊?

今天就系统地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先说思路。

任何意愿性的问题,都有两个逻辑:一个是外在的,则是激励和约束;一个是内在的,就是个人的需求。

/ 01 /外在逻辑:激励和约束

激励就是:做了,可以得到正面的反馈。例如,学生做了家务,家长奖励一个冰激凌。

约束就是:不做,会遭受某种损失。例如,学生迟到,会被罚站。

那么,对于写公众号而言,我的激励和约束是什么?

1.激励上,它可以让我感觉到满足感。

第一,一篇文章有高的阅读、多的点赞、正面的评论,可以满足虚荣心。

第二,公众号也有部分广告收入,让自己可以有点零花钱花;持续的曝光可以让图书销量增加,也是个收入来源。

第三,长期来看,公众号可以帮助我链接更多有意思的人,扩展自己的圈子。

前者是精神层面,后者是物质层面,加上长期的价值体现,共同组成完整的激励。

2.约束上,不持续更新让自己压力山大。

第一,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比如我有一些小伙伴,每天都在写作,或者每天都在总结,自己不做就落后。——我是狮子座,不服输。

第二,团队的压力。如果自己不更新,那么他们跟着我也没盼头。

两者都来自环境,让自己很有紧迫感,形成了约束效应。

/ 02 /  内在逻辑:需求分析

需求不等同于需要。

我想买一台苹果新手机,这是需要,如果钱不够,那就不能说是需求。

需求还必须是自己有能力来实现。

所以,需求包括两点:一是意愿,二是能够。

1.从意愿上看,我渴望价值实现。

意愿共有五个程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得很清楚: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成就。

刚刚提到的激励,对应的客体就是它们。比如钱能保障生理和安全,虚荣心则对应尊重和成就。

2.从能力上看,需要具备差异化的竞争力。

在写作时,经常会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很多内容他人已经费过笔墨,自己再写有什么价值?

针对这个问题,想到了三个解决方案。

方法一:植入个人经历。

举例:我们应该养成总结的习惯。

都是老生常谈了,看起来没什么新意。

修改:我的朋友很厉害,工作四年就完成了两级跃升。于是我开始观察他的习惯,发现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每天晚上11点都会把自己关起来。某天我直接闯了进去,发现,原来他是在写日记做复盘……

有了故事,那么道理便以更加温柔的方式呈现。

方法二:嫁接新概念。

举例:我们要积极连接他人,实现资源的累积。

还是平淡无奇,他人也见惯不怪。

修改:要与他人产生互动,前提就是吸引他人注意到你。这就类似于传播,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做法超过对方注意的「阈值」。举例来说,去赞美一个女生今天的新鞋漂亮,会比你直接问好,更容易被她注意到。

在这里,就把「人际沟通」与「传播理论」进行了嫁接。

方法三:进行归纳整理。

举例:奇妙清单很好用。

很多公众号都推荐了啊,我知道。

修改:跟大家推荐四款清单类应用,包括「奇妙清单」「AnyDo」「Things」「系统自带提醒事项」。他们分别在这些场景下更有优势……

一旦完成了归类,便能提供相对系统的解决方案。

/ 03 /如何逼迫自己学习

针对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自己更有动力去提升自己。

比如创造环境。和优秀的人做朋友(室友)。比如我的室友每天晚上都会看书,当我想要玩的时候,便会产生内疚感。——这是约束

又比如倒逼机制。报一门考试,有了截止时间,那么人自然会被压力督促着进步。——这也是约束

再比如给自己定个目标。比如坚持看完三本书,奖励去旅行一次。——这是激励

但是,所有的做法都必须量力而行。

比如每日写总结,这确实是个好方法。但是,如果一个人确实自制力不强,那就不要强求每天写1000字,50字即可。——这是需求中的「能力」。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如此,让自己更有动力去做好一件事。

我是小结

对任何意愿性的问题,都有两个逻辑:

一个是外在的,激励和约束;

一个是内在的,个人的需求。

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个逻辑,来督促自己做某件事。

1.意愿:明确它的价值。即到底可以满足我们哪些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成就。

2.能力: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基于此,再量力而行。比如写日常复盘,先简单记录,不要苛求完美。

3.约束:创造环境。和优秀的人为伍,加入一些督促自己成长的社群(比如:「曹将和朋友们」),一起进步。

4.激励: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完成一件事后,给自己一点鼓励,比如吃个大餐,出去旅行。

我是尾巴

坚持写公众号以来,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不断思考工作中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倒不是自己有多么上进。而是这些提炼的观点,刚好又可以成为文章的素材。

反而与工作形成了互动。

当一件事,有两个价值点,那做好它的动力便多了几分。

这是性价比,也是另一种激励。

殊途同归,很稳!

你说呢?

晚安好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