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飘,怂点不吃亏(2)
/02/
怂是不争,是格局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很多单位里,有些奇怪的人。为什么这么说?每次有评比评先评优的事,总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现象,比如谁和谁以前不对付,这回其中一个突然主动示好,而且这个示好的人突然变成了热心肠的好同事,最后若是他拿到荣誉,自然是兴奋异常,但不久又变回老样子;但若是他不幸落选,总会从别人那里听到关于他的抱怨、猜疑、抹黑等等的声音。很多人会想,这样的人真像个小丑,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类似的小丑!
我以为,一个有抱负的人,有远见的人,一定是个懂得延迟满足感的人。对于这样的“蝇头小利”,不会在乎太多,更不会费尽心思去“谋取”,有这份功夫,不如多看看书、学点本事,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还有理想,就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跳出来”登高望远,要有大格局,做到在思想认知上“更上一层楼”,在行动上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
管理学中有个彼得定律; “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这个“不胜任阶层”,就是他事业之路的终点,而只要时间足够长,层级足够多,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它与和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并称为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
对于彼得定律,我喜欢反过来用。根据彼得定律,每个人的终点是由自己“不胜任”的水平决定的,如果提升自己的“不胜任”的高度,上升的终点就越高。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把自己比作一只桶,我们想装更多的水,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容量变大,也就是扩大自己的深度和广度。再比如,把自己看做桶,把目标看做给一个大容量的容器装满水,什么方式是最科学有效的?相信人人都能回答:先把桶的容量变大。试想一下,假如用容量小的桶,要装很多很多次,费时费力不说,桶还会很快磨损,继而越来越装不了水——达成不了目标。换种方式,先把水桶变大,目标就越容易达成,达成小目标以后才能有余力实现大目标。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成大事的人不要那么心急。在困顿时,最重要的事就是让自己变强,让自己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机会。
在面对别人的忽视、嘲笑、不在乎、讥讽、谩骂、侮辱时,不要过多地在意。把它们与内心的理想比较,孰轻孰重,掂量掂量就能做出选择来。自尊过于敏感,触碰不得,这种情绪的根源在于内心不够强大。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是难以被撩拨的,是难以被动摇的,更是难以被眼前的诱惑所蒙蔽的。
过刚易折,适时的低头和忍让,不是软弱,是一种取舍的智慧,更是一种目光长远着眼未来的格局。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无不印证了这种智慧和格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不争,是懂得舍弃眼前利益的智慧,是能够接受眼前不平的胸怀,是能够看透世事风云放眼未来的格局。不争一时,得万世。
遇不平时,怂一点,不要争。不争则自在,不争则是另外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