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节奏—曾经的少年关于故乡的“辩解”
旅途中突然遥想上次归来故里是什么时候,脑海里翻涌着显现出的全都是关于故乡的记忆。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人、再是熟悉的风景,回想起来,离开成都似乎已经过去了太久…
发现在与这么多人的交流中,无论是省外还是国外的朋友,在他们的印象里,成都就纯粹只是一座“慢生活”的城市,并大都会更多地表现出对于成都“慢节奏”的一种向往,但对于我们90、80一代,似乎有点儿觉得不太能接受。
我想说,如果成都被说成是“慢生活”,那只能说你站的角度可能是“文化”而绝非“经济”。而且,还只是关于“文化”上的某一点或某些点的体现,例如“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城市宜居程度”等。
但要说是“慢节奏”的话,可能站的角度是有关“老年生活”而绝非“青年一代或中年一代”的现状。如果作为一个正在校学习的或者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又或者刚踏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听到你说出:“我想去成都,喜欢那种慢节奏,想去过那种慢生活”,我…
永远相信这句话我不会在任何地方,无论是省内外还是国外的儿童或者少年口中听到。大多数中年人也由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阅历,不太会表达出这句,如果听到了,那基本他们也都能明确自己所指向的更多也是趋于社会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
然而大多其他城市老年人口的生活也正好是恰似那样一种状态。但现实往往却是,这句话或者类似这句话,我也更多是在省外的差不多青年一代口中听到,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从旅游的角度,我不会反驳你,反而更会支持。因时常在路途,不仅是与故乡的距离让自己陷入了不浅的思念,同时我也希望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现代文明得以感染你,甚至需要的话,我也还可以依据你的喜好帮助做旅游攻略等等。
但是,要说是因为工作上或失意而想要逃离现状说去体验在成都从事的“慢节奏”(现实或者并不存在,也更多由其工作性质决定),那我觉得更该仔细想想,再认真考虑一下,从面临的困境出发,去寻找新的突破。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再是成都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只能说“慢节奏”显得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
越是发达的城市,对于它的工作者来说,要求相对也是更高的,而在于他们,时间就是效率!而也正是因为它的发展所需求的资源配置要与其发展速度相匹配,因而必要注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资源。
而单就人力这一点来看,成都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所汇聚的庞大规模的人力完全足够并早已形成了一个激烈的竞争市场,再由于工作者个人素质差异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差异,从而造成了工作者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
然而,也应该明确的是,这一点更不仅仅只适用于成都这一座城市。如果,单单就只希望一个“慢生活、慢节奏”的环境,或者,乡村地区才会更适合那样的需求。
可能也正因为那样,给我一个很大的感受:乡村地区关于时间与效率的观念很是淡漠。(或也反映了其与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一个来由)
所以,希望以后再谈及成都的时候,不会再有那么多人只会与自己谈到那个广为人所接受而并不那么切合实际的“刻板印象”,而真正想要去体验成都的生活是因为想要去体验并去感受她的现代化以及社会建设(例如,城市文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成果。
不过,当无论是省外或是国外的朋友表示出对于自己所衷爱的故乡—成都的喜爱或者称赞,再或者表达想要到的愿望又或者是表示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时候,自己的确也会由衷地感到自豪(尤其这次大运会的出彩,哈哈…),并以由衷地祝福!
在远离故乡的征程里,也愿你我脚下有路,心中有梦,眼里有光,一片星辰大海…
再,待那一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