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微信,你在读什么?

2017-05-22  本文已影响9人  昂sir

越来越多的人关闭了朋友圈,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看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鸡汤、搞笑、夸张、假新闻,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所谓的新知只是拼凑出来的碎片。

持续了几年的狂欢,慢慢地,冷了下来。

这样的狂欢是一种必然,人们没有享受过如此的便利——一个手机即可便知晓天下事,行走江湖中,阅尽世间红尘。于是,很自然地,移动设备就提供了一个平台:供人们狂欢,各自展现。

于是就才会出现所谓知识网红、知识IP,一方面,因为人们没有经由这样的方式见过如此的呈现。另一方面,之前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如此容易地向这么多人发声。可以说,移动互联的风起云涌,推动了大众的“便宜(bian’yi)”阅读,而且是“同读”——非常方便地共同阅读。

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吴伯凡老师说,这个社会越来越圈层化。是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更多选项,人们有的选了,自然就圈层化了。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兴趣偏好,或者是三观思潮,都是圈层化。不过,说实话,这样的圈层以前也有,可能不如现在这么丰富而已。不同的是,有了移动互联,几亿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一起“秀”圈层。这就热闹了。

最初,十万加的文章是养生、励志、成功学,迅速推进到个性张扬、情绪煽动、八卦娱乐,然后呢?就是个体崛起、提升认知、学习成长。这些主题虽然一直都在,但是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主打旋律。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你打开的微信公众号越来越集中,不仅是你,别人也都这样。这意味,你会取关很多微信号,不是看不过来了,而是觉得不需要了。相反,另外一些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更容易聚集粉丝,也可以轻轻松松做到一篇十万百万加的文章。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团队的公众号越来越火,个人的公众号越来越黯淡。这意味着,很多“个人运营”转入“团队运营”,也意味着,团队运营开始认真起来。毕竟,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在内容产出这件事上,虽然主笔可以一人,但是运营却需要好多人。而且,很少有能够一个人持续不断产出内容的,更多的内容都是古往今来地编辑出来的。即便是一个人持续产出内容,读者也会看腻。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做理性的账号越来越多,做感性的账号越来越少。狂欢渐停,人们不再追求泡沫般的崇拜,也不再关注个人观点的偏执和隐私的猎奇。于是,一个人在公众号上并无深度的看法,或者缺乏证据的评价已经越来越少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人们不一定都需要严肃,但如果只是追求娱乐,看看相声,追追电视剧,可能效果更好。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公众号不再单一追求十万加了,那样更容易,也更难,更没有意义。

看一篇文章,人们开始想: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这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这是真的吗?

看似是人们回归了理性,我倒觉得,这是大家玩够了。就像是一个大集市从初建,到人们越来越多,大家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能把五行八作、各色人等汇集在一起,这是微信的能量,也是乘了移动互联技术的东风。如今,玩够了,大家又开始各忙各的了。集市不是那么热闹了,功能性更强了。或许,未来还会出现一个新的热闹集市。

经典,在这个时候重新显现。人们需要精神食粮,这时候,经典还是经典。

以上这些,不是趋势,是现实了。

于是,我想写专栏,书写我自己的专业,在一些方面,我是专家,比如生涯咨询。专家写的专栏,才有生命力。周三“管理者的生涯领导力”,关注点是生涯思维在企业的应用。周四周五小说,关注点在生涯咨询师的成长。

至少,这于我自己来说,是一种延续性的沉淀。吸引来的读者,可能也不是浮躁之人。既然我目前还没有以自媒体为生的想法,那就先把这里当做一个修炼的平台,而不必迎合更大众的群体。

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希望吸引的读者。这里面的关键不是对于价值的判断,而是是否对于价值有觉察,愿意为此付出、调整和改变。

不仅写专栏,我还要读书,读一些经典,甚至“过时”的书,读得慢一些,一周,或者两周一本。于是,我想再做一个专栏,不定期的专栏,每读完一本书,我写阅读笔记和大家分享。这有几个好处:逼着自己读书;帮助自己沉淀;帮助读者开拓视野,快速了解一本书。

看来,我要把每一篇文章都变成专栏了。这是对内容的筛选和诉求,也是对自己生命的要求。我又想起中学语文老师的那句话:凡是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凡是值得做好的事都值得做得至善至美。我自己补充的:凡是不值得做的事,千万不要做。

生命太短,应该很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