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到父母身边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这一天,可当时年幼的她并不会知道。
7岁那年,她父亲带着她去广州了。
第一次坐飞机,空姐问:“乘客您好,要喝点什么”?,她要了一杯紫色的果汁,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她觉得很难喝,这就是她对飞机的所有的记忆了。之后,她只记得跟着父亲第一次走进了一个叫“小区”的地方,是的,城里人管这种有物业管理的一栋栋的房子组成的地方叫“小区”。小区大门口是一个小型喷泉,走过保安亭后,有一条铺着台阶的小路,两边是绿植,布满了人工种植的痕迹,小路一直通到她们家楼下,再走上楼,就是她的新“家”了。就这样,她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城市,一个区别于小乡村的,大城市,小时候的她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哪里都不一样了,很多年后,当她再回到那个小乡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命运从那个时候发生了很大转变,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这个新的地方,没有了疼爱自己的外公外婆,和父母并不熟悉也并不亲近,尤其是母亲。这是因为幼年见到父亲的次数多一些,记忆模模糊糊还有个父亲的印象,可母亲实在回来的太少了,因此她始终觉得这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当她来到这个新“家”,一般来说,故事就该这样结尾了,电视剧通常就停留在这里,她应该跟着城里的父母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但生活不是电视剧,且远比电视剧残酷。她来广州后,父亲经常在外工作,母亲当全职妈妈。她和她的妈妈并不熟悉,可能是因为对外公外婆带大的她不太熟悉,本就要强的母亲,同时也是高要求及挑剔的母亲,发现她远不能达到要求,逐渐失去耐心,同时,她的不靠谱的父亲也让妈妈遭受了许多委屈,于是她就变成了那个被发泄的对象。所有听过的没听过的恶毒的语言,都从这个无力的、崩溃的、愤怒的母亲嘴里,传递到了她的身上。
在家里不被爱,在学校里她也是被嘲笑的对象,她听不懂粤语,可许多小学的老师讲课还在用粤语,所以她的成绩十分一般,上小学,当考八九十都很正常的时候,她只有六十几分。有一些同学们也嘲笑她,她本来就是个插班生,在老家那个村里唯一的小学里,上到了二年级下册,后直接过来上三年级,同学们时常因为她分不清楚自己名字的发音,故意误导她,发现恶作剧成功后,开始嘲笑她。
即使是这样,她还是觉得这生活还可以,毕竟,在家里,她还有个会提供情绪价值的爸爸,虽然他天天抽烟喝酒打牌,不负责任、不顾家,但她的爸爸也觉得她的妈妈总是太无理取闹,当然其中也有他自己的原因,不过他当然不会这样觉得,只觉得那个女人脾气太差,对她太不好了。因此,她和她爸爸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同盟会的东西,难兄难弟,互帮互助,共同抵御这个家的暴力来源——她的妈妈。
爸爸是做业务的,时常有饭局酒局,就把她带在身边,她因此吃遍了各种各样的饭店、各种各样的菜式,也逐渐习惯了这种不用回家面对那个暴力母亲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听说她的母亲觉得她天天只爱跟她的爸爸出去玩,她的母亲觉得很委屈。于是,她放弃了这样安逸的生活,在某一天,她的爸爸让她跟他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她拒绝了,她留在了家里陪她的妈妈。年幼的她以为这样她的妈妈就能开心起来,不再如此的委屈和痛苦,可她又怎么会知道,她妈妈就像是一个情绪巨婴,她的母亲不能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她无论怎么做都填不满这个女人的情绪黑洞,她只是简单的觉得,她可以去让她的母亲开心起来,这可能就是孩子天生的对母亲的爱吧。
后来,她逐渐发现事情还是没有朝着理想的方向走去,父母的关系时常非常紧张,并不因为她选择不和爸爸出去玩就能改变,她选择的牺牲了自己的快乐,去陪伴那个让她痛苦的母亲,换来的,只是那一个瞬间,她的母亲觉得好一点,只是一个瞬间,而已。有一天,她过生日,父亲给她买了生日蛋糕,母亲把自己锁在了房间里,这是她的母亲惯用的手段,生气了就把自己锁在那个小小的房间里,敲门不应,开门也开不了,她曾经给她伤心地在床上哭泣的母亲,递过纸巾,可到后来,她也再敲不开母亲的门了。这个时候,她悄悄地问爸爸,要不要叫妈妈,爸爸说算了。于是,她继续和爸爸过着生日,吹了蜡烛,可能房间里的妈妈在等待有个人去敲门,在等待有个人能低声下气地求她出来,可是无论是她还是她的爸爸,都早已习惯她妈妈的任性,她妈妈情绪的反复无常,所以已经没有人再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陪伴她、给她一个台阶下了。突然,她的妈妈冲出来,把那个生日蛋糕摔在了地上。那个给她过生日的蛋糕,就这样摔在了地上。随之而来的,又是一场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