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ght写作打卡——W2) 当摔爸遇到娃的叛逆期:咋整
古人云,“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人没有不疼爱子女的,这是人的天性。古人又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做长远打算。
老祖宗说的特别对,也特别有道理,很多人也如是这般踏实践行着,《摔跤吧,爸爸》风靡一时,因此很多人把父亲的陪伴又一次推到了热议的话题,吾深以为然的同时,在电影里看到了另一个视角,当摔爸遇到娃的叛逆期:咋整?
摔跤吧这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是每一个父母都会遇到的课题,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叛逆,我且为诸位看官们分析一下摔爸的教育理念和引导措施:
孩童期:摔爸们要有一颗童心
当女儿们把邻居家的两个男孩子打的鼻青脸肿、狼狈不堪后,邻居气势冲冲的前来责难之际,摔爸并没有简单粗暴的责问、吵骂,而是饶有兴致的让女儿们表演给他看,仿佛那是一出好看至极的戏,以至于孩子们重新解释的时候都带着一脸的快乐和自豪在演绎,她们那时候一定是喜欢这样乐于倾听的爸爸,因为那时候的爸爸在她们眼里是玩伴,是地位平等的朋友,是友善和气的兄长。
老顽童因此不要匆忙地,更不要强迫地把孩子带入成人世界,孩子的童心是未来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动机,相应地父亲也要尽量保持一点童心。做父亲不必道貌岸然,一脸庄严。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童心和孩子气,对比于锱铢必较的功利,是一种大格局。
据说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爱学习,贪图玩乐。父亲苏洵并没有打骂,而是在孩子玩耍打闹时,躲在他们能看得见的一个角落里看书,聚精会神,满面笑容,有时还笑出声来。
孩子们好奇地围过来时,苏洵假装慌张地把书赶紧藏起来。这样孩子更加好奇,便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看,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步入了成才的正轨。
以孩子的心态与孩子交流,以孩子气的方式引导孩子,既融洽了父子关系,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少年期:必要的坚持、兼顾大格局
必须做的事没得商量
每一个孩子都在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自我的认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疑惑、否定、认同,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疼痛的、抽丝剥茧后化茧成蝶的,为了华丽丽的蝶变瞬间,父母要一路风雨无阻的兼程陪同。
在这个满世界呼唤爱,呼唤父爱的教育圈里,爱,慢慢的给糖精化,如果爱是满足、爱是顺从、爱是为你分担、爱是忍让退步,那么摔爸成了典型的虐待狂徒:他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时光,但是让孩子练就了健硕的体质、过硬的技术;他无情的把孩子陷于各种艰苦的训练中,让她们不断招致各种不解、质疑,却培养出孩子顽强的抗压能力、超强的心理素质,面对危机能够冷静理智处理的干练。 他剪去了女儿瀑布般的长发,让她们失去了女孩子的美丽模样,但他却从骨子里培养出女儿们另一种即便是岁月也带不走的迷人魅力:绽放在脸上的明媚,大方得体的优雅;藏于内心的笃定自信,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搏。
铿锵玫瑰,风雨彩虹成年期:足够的包容与尊重
摔爸,你的理论过时了吗?这样的质疑是不是很耳熟,每一个父母都感动深受的触动过。好像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孩子对于我们单方面的认同分歧就日渐加剧,回家对着父母成套已成权威理论的驳斥:“你说的不对,因为我们老师说。。。。。。”,当父母遇到老师,我们好像所有的理论哪怕与老师的有半点不同,也基本溃不成军,因为老师是所有孩子的偶像。
爸爸,你好烦大女儿对于父亲的误解甚至是否定时,义无反顾离家的背影,加深了父亲的内心的苍凉,影片里通过镜头拉伸,观众们看到女儿赌气的向前,而父亲只有深沉的站在楼上,远远的观望,目送,那一刻的父爱,是极致的包容、尊重和理智。摔爸对于成年孩子的叛逆,他采取的是开明民主式的接纳:即使你错了,我不满,但我包容;你逃避,撒野,我难过但不责难;你质疑,反对,我失望失落但依旧默默牵挂;父爱如山,大气磅礴,却又心思细腻。他是一个摔爸,太懂得武力解决问题的畅快淋漓了,但却从不崇尚、动用武力教育,多数是言简意赅,点到及止,他是一个典型的麦田守望者,远远的守护在孩子们身边,在紧要关头提示孩子悬崖勒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麦田守望者这样的时候多数父亲也都遇到,摔爸遇到孩子的质疑时,他选择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解决方式,但正如二女儿总结出来的一样,虽然他输了,但其实输的是体力、年龄,不是理论、技术本身。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他虽然带着深深的忧虑,依旧选择了远远的目送,那一刻的父亲是孤独的,是难受的,是心疼但又无能为力的,他俯视一切、洞悉一切却又无能为力、无法阻止。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给予足够的包容与尊重,让岁月时光实践证明一切。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经历、感受、辨识,在挫折疼痛中反思,在明辨是非中成长。
摔跤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