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三字经》中国传统文化道学•国学•养生

详解《三字经》十——数理

2017-10-27  本文已影响46人  山水国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字经》从这里开始正式进入了知识内容的学习,从“一而十”一直到“人之伦”表面上看是从一到十,是“知某数”的部分,但是这里面我们贯穿起来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教育的那种系统性,以及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这一句里,主要来看看数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三字经》在前面说完了教育教学理论之后,涉及到内容的第一点就是数学,可见很多人将中华传统教育归结为简单的道德教育,乃至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和文学教育是很片面的。《三字经》作为古代儿童的启蒙课本,首先说到的是数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这和现代科学的观点是一致的,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程度,而科学领域能否有突破性的进展,关键是基础科学,数学、物理正是基础中的基础,一切自然现象都是通过物理学科来搞清楚,最后都要用数学来表现,用现在的术语讲就是“建立数学模型”。这一篇小文字就先说数学,物理在后面几篇会涉及到。

其实,如果我们真正深入的将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文化搞清楚之后,就会发现,那是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内容跟西方现代科学是一样的,但是中国古代的那套系统要更全面,综合性也更强,不像现在分科分的那么细,都变成“砖”家了,一块一块散在那里,别说建城市,垒个猪圈都难。中国古人的教育,那才真正是通才的教育,真正的一个读书人,基本上文、武、政、教、技都能拿得起来。

这里仅仅以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来看,基本的体系就是“象、数、理、通、变”,象就是观察宇宙中的各种自然现象,通过归纳整理,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其实《易经》的阴、阳与现代计算机使用的0、1是一个事情,仅仅是表述方式不一样。其实《易经》数术的部分,就是中华先民为解释这个宇宙的规律,建立起的一个极其复杂而完善的二进制数学模型。通过数学的方法表述清楚之后,进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将这个道理完全清晰明了之后,就是所谓的“通”,也就是任何事情我都知道了,再没有什么模糊的地方,最终就能做到“变”,就是将这些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大学》中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其实就是研究物理,将任何物体研究到好像用一个一个小格子罗列出来那个样子,一切都清清楚楚的一目了然。然后其中所有的道理就都清楚了,这就是“致知”。接下来按照“万物一理”的原则,物理即哲理,只要一个方面弄明白了之后,一通百通,进而能够“持经达变”,能够结合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去灵活运用,解决各类矛盾。

现在来讲,只是非常可惜,这样一套完备的知识,因为年代久远,现代人完全看不明白,不能把握其中的真意了,反而要向西方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西方的那一套系统,我总感觉,他们只看到了面上的东西,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那些东西,远没有中华先民总结的透彻。用中华传统的标准来看,西方仅仅是在“格物”上下足了功夫,距离“致知”还有一段距离,连“诚意”的门都还没有摸到,后面那几步就更不要去谈了。我们看西方的历史,或者说看除中华民族以外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哪里有能连续的?哪里有能起死回生的?“复兴”的实例,就目前所能看到的世界历史来讲,只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能找到。

这里说点“题外话”,现代人总是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时代是向前发展的,我们现代人一定比古代人强,比古人有更多的知识,甚至于有更高的智慧。认为很多事情,古人怎么可能知道呢?这是一种很狂妄的傲慢,是会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


详解《三字经》目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