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审复盘

2022-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浮月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1.11-2022.4,历经六个月的时间,毕业论文终于结束。

最终结果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过顺利通过已然是幸运的。

感谢三位评审专家的审阅和修改,大恩大德,不杀之恩。

一、评审要求

       先说背景,纯纯极其普通的211,工科学院(估计看完也就猜到了)。我们的送审是分成了校审和院审,都送三个专家进行盲审。校审自然而然是统一的JYB平台,严格程度肯定会高一些,而院审是送凡科平台(这个我觉得算是半盲,因为专家那边确实可以看到是来自那个学校,即使你在论文中隐去了所有信息)。评审要求如下:

       不知道其他学校如何,但我始终觉得我们的分数等级划分有些不合理,75分的“及格线”和90分的“优秀线”都显得有点虚高。然而,这是第一年开始实行,导致我们这一届没有任何参考,所以整个送审过程十分焦虑。相对应的评审结果如下:

       可以明显的看到,一个“C”就延毕三个月起步,这确实没人受得起(不过小道消息是可能会有变化,希望能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评审结果

       很幸运,我的结果是ABB(90,85,85),组里其他人也都顺利通过,但普遍出现了被压分或打分差距较大的情况,但也合理,毕竟会存在一定的评审偏差。打分表如下:

       通过打分表可以看到,科研能力、创新型和研究成果占据了主要的分数。看了自己的三个打分表和修改意见,确实也遇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某一部分自己写的明明很清晰,但还是被指出来没有涉及。“科研能力”给了16分,但“研究成果”却给了19分,如果没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哪又怎能取得成果呢?诸如此类的疑问还有很多,我觉得确实不应该一概的等级论或分数论。3A和3B就一定存在较大差距?同一等级下分数就能体现论文的好坏?只能说,自己写好论文,剩下的只能交给命运。

三、一点想法

       关于这次送审确实没有太多可说的,第一年的政策总要有人去尝试对错,只希望校审和院审被延毕的同学能有一个好的处理方案,不然自己辛辛苦苦找的工作,难道就直接付诸东流?

       关于硕士毕业论文的盲审,感觉大佬们已经说了不少,但我还是有几点想法:

(1)态度一定要端正,这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如果尽早准备,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绝对是可以完成一篇质量上乘的论文稿,这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一直拖拖拉拉,越到最后肯定越着急,势必会留下隐患。

(2)不要过于追求创新,而忽视了能考虑到的细节。创新点可以写,我也很推荐写,但是写好了是加分项,写不好可能是扣分项,所以这部分一定要让专业的人好好把关。至于细节,格式、错别字、语法这都是老生常谈的,而关键在于那些不容易察觉到的。例如,英文摘要里的时态和语态是否正确?是否分清了“paper”和“dissertation”的区别?同一系列的插图,字体大小是否一致?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我认为可以多找人帮忙看看,自己有时候确实很难发现,当然要找靠谱的人,不然也只能是无用功。

(3)写好论文的四大“门面”。摘要、目录、研究内容和总结,这四个部分绝对是评审专家一定会翻到的,我认为两点不可或缺,一是思路清晰,二是联系紧密。这几个部分也是需要精雕细琢,多改几遍。

(3)相信导师,相信学院,相信学校。对于这一篇大论文,自己肯定是最了解的,这绝对是毋庸质疑。自己的导师,可能并不是特别了解你的内容和思路,但是TA是除了你以外最上心的,所以多沟通交流很有必要。对于合理的意见及时改正,对于不合理的意见及时讨论,找到答案的最优解。学院和学校,不可能说期望你延毕,所以他们也会做到能做的一切。虽然评审要求不合理,但在评审系统里,的的确确注明了“关于等级C三个月后重新送审”的提醒,效果也很明显,部分同学有不少76分,大家都懂,老师抬了一手。

(4)至于科研成果,我感觉很大一部分老师或同学都很注重,觉得越丰富越好。先说结论,一半一半,小论文、专利或者科研项目的的确确是很好的加分项,虽然隐去了个人信息,但关键信息还是可以表明你的成果如何,为大论文的顺利过审增加了一道筹码。但是,我见过有SCI也被挂的,我也见过什么成果没有拿了两个A,所以凡事不绝对,科研成果的目的,为了毕业也好,课题组的要求也好,关键还是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5)尽人事,听天命。送审前,一切都是实力说了算,而送审后,不可避免地要看看自己的运气如何。所以做好自己能做的,剩下的不要多想

       说点后话,努力第一,运气第二,没有平白无故的一帆风顺,也没有莫名其妙的一败涂地。感谢研究生三年的点点滴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更多论文评审问题,未雨绸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