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依据原则生活,该选什么原则?
《圣经》里摩西传达了神的“十诫”,让犹太人奉之为律法,去生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史蒂芬·柯维说“我们应该以原则为中心,度过我们的一生。”
《复杂》里讲,简单的原则应用于复杂的系统,可以生出千变万化的结果,实现超级智能与完美的适应。
人自身的成长和人所处的社会,都属于复杂的系统,那么也就应该可以应用简单原则去应对各种变化。这似乎为圣经和高效能人士里说到的“原则中心论”提供了可实验及评价的依据。那么,如果要用原则指挥我的生活,需要哪几条呢?
第一条,以爱为始终
有本畅销书说,人类一切行动的根本驱动力是对“死亡的恐惧”。但还有一句话常在教徒之间和各种读书分享会里出现,那就是“爱里没有恐惧”。大地震里用身体护住孩子的母亲,传染病肆虐时坚持照顾病人的医护人员,身体高位截瘫却依然快乐活下去的人,失败边缘却依然选择坚持的创业者……有太多真实的人和事印证这一道理。
恐惧是我们身为动物的本能,爱则是人类不断寻求以期代替恐惧的那个东西。当我们化妆时,知道最要紧的是有一张皮肤基础好的脸;当我们穿衣时,知道身体是衣服的灵魂;当我们构建房屋时,知道地基和骨架的重要;所以,当我们在生活的时候,便应该清楚,什么是最基本的支撑。作为根本驱动力的“爱”,是一个很厚实又正能量的底子。
我听过很多金科玉律,大到“热爱生命”,“心怀感恩”,“积极正向”,“尊重他人”,小到“爱护花草”,“勤俭节约”,“不抱怨”,都可以用爱的底子支撑,而不需要什么额外的理论,就自由生长出来。
爱生命,就不会浪费自己的生命,不去随意消耗别人的生命,并珍惜能让生命得以持续的必需品。拥抱这一点,世界上就会少很多自杀和意志消沉的人,少很多心存怨恨和实施伤害的人,少很多欲望无涯和铺张浪费的人。拥抱这一点,同时能为建立“是非观”提供很好的支撑。
“霸王龙”是好的还是坏的?最近儿子会问我这个问题。名字没有好坏,你要看它做了什么。电影《侏罗纪世界》里有一只凶暴的恐龙,在不需要捕猎时,他依然不停的杀戮,他以屠杀为乐。我以为,他是坏的恐龙。而那些需要食物度日的恐龙,就像人类一样,总要吃掉某种生命的。佛家的素食主义从本质上并没有让我们更善良,肉食也并为让我们更邪恶。浪费生命,才是邪恶。
爱生命,就会学会感恩,避免抱怨。人真的是很难摆脱抱怨的。但如果能认识到,单单活着就是奇迹,便会对生命本身心生尊敬与感恩。失去一条腿或一双眼睛也许就不是什么大事,将死前的每一天也都会快乐,倾家荡产也不过是经济损失。当说起“我失去了全部”的时候,要意识到,人是还活着的。当死去时,要意识到,生的日子中经历过多少美妙的事情。那些死于腹中的胎儿,每个月被排出并丢弃的卵子,被安全套拦住的精子,永远没有机会经历这一切。
以爱为名,就会更积极和乐于做出选择。人生是由无数的选择堆砌而成。对我来说,以爱的名义开始某项事情,第一步似乎迈的容易些,我会更乐于主动选择,并乐于接受因这选择产生的结果。因为爱出生;因为爱,愿意以父母期望的样子成长;因为爱,渴求知识;因为爱,接受陌生人走入我的生活;因为爱,去做某项工作;因为爱,所以在某些矛盾发生时选择退让,而在另一些矛盾产生时坚持。总是以爱之名行动,就会让日子顺心,因为都是自己的选择。也许会受着制约,但不会感受到被迫,有什么感觉会比一切尽在掌握更令人快乐?
第二条,相信发展的存在
写下这一条的时候,感觉写下了整个世界。发展是唯物辩证的核心观点,在科学界似乎也是未曾证伪的真理。我们的宇宙都在不断的变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客观事物。但奇怪的是,我们的观念却可能真的一直不变。很多书里都在说,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类相信天定与不变,叫固定思维;一类相信发展和变化,叫成长性思维。
你知道固定思维的例子,对不对?那些每年回家都问你有男朋友没,学习怎么样,买房了吗,挣多少的亲朋们,如果活一生都碰不到一个的话,似乎也有点儿遗憾。
固定思维的存在总是有它的意义的。你可以观察到,天生的固定思维倾向,在孩子身上会特别明显。我家儿子在碰到任何难些的问题时,都会说“好难啊,我不会,我永远也学不会。”年轻时的我们总是羡慕那些课上看金庸,课下玩游戏,考试考第一的人。我们会喜欢别人夸赞自己是“天生的聪明”,而不喜被标上“有进步”。对于变化不快的社会来说,固定思维让人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像颗螺丝钉在大的生产线上去发挥固定的作用,从而带来安全感。每个人都不问原因,没有野心,安心认命,社会也会平和的多。
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成长性思维更受欢迎了。就像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一样,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与真实的世界交互更多,更加接近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选择更能符合客观事物的那一类。“客观事物总是发展的”,所以思想也该接受发展的存在。
第三条,拥抱未知,独立思考
本来我想把这条写为“拥抱知识,独立思考的”,但最后还是决定改一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拥抱的知识太多了,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未知。
拥抱未知,才能有双好奇的眼。 人总是对有些熟悉却又有些未知的东西感到好奇,好奇是认知的驱动力,认知能带来更多的智慧,智慧能帮我们正确的选择,选择让我们走出困境。
拥抱未知,才能有颗接纳的心。参加培训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大声辩论的两句话很有意思“没有米饭,不算吃饭”,“不吃面条,哪能吃饱”。很多人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都是这类问题。都说是人类建造了巴别塔,神才让我们语言不通,产生差异,阻碍了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可我们语言通着的,却也时刻盯着对方的不同点。总觉得自己是好的,对方是差的,可到头来这里头根本没有正确的逻辑,我们只是瞎折腾而已。 接纳未知和差异,哥白尼就不会被迫害死,很多正确的理论就不会被强大的权威压制。与我们自身,就不会偏离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而被偏见左右。
综上,我觉得在复杂的人生和社会中,有这么三个原则(以爱为始终、相信发展的存在、拥抱未知独立思考),就足够保证开心并基本符合客观事实的应对所有需要决策的事情了。也许我该用些具体的决策去验证这些原则的充分必要性,也许还有些别的什么原则该补充进来,等等再去验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