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一个北方90后农村姑娘的“大瓦房情结”

2018-07-08  本文已影响57人  故事N

印象中的乡村,似乎总是徽州式建筑的白墙黛瓦和高扬的马头墙,渐渐忽略了北方的乡村。

在家乡千年古县卢氏,黄土墙配黑瓦的房子,有老旧的木门,有灰黑的窗棱,可能还有白纸木格子做的窗户,窗户上贴有红红的窗花。除了中间的堂屋,左右两间“卧室”里,一定有土炕,有的土炕在屋外有“机关”能烧火,冬天的炕都是热乎乎的......

这样的乡村应该是每个90年以前出生的农村人,共有的乡村记忆,踩着乡村渐失的鼓点,用我仅有的记忆来说说我的瓦房情结。

我们家的院子,布局就像四合院一样,上下左右都有三间大瓦房,用农村话说就是住的不是独家院。一个院子里有四五户人家,彼此之间往前几代数是一家人的关系。

我奶奶和姨住的上屋,屋檐下可以做饭,烟熏得半面墙都是黑的,平时我们家和奶奶分开吃饭,节日的时候一起做好吃的,那时农村的好吃,无非就是炸麻花、炸油菜、炸油馍、烙煎饼等,院里贪吃的小孩很多,我和哥哥每次在门口徘徊等好吃的,都会被妈妈和奶奶赶走,说等好了在一起吃,其实早已偷吃了不少。

灶火滋滋作响,炸完了一大盆油货,首先想到的就是院里的左右邻居,先给他们端上一碗尝尝,然后全家开吃,爸爸蹲在墙角享用大餐,我依偎在妈妈身边,求喂着吃,这时宠我的奶奶便开始各种方式哄我吃饭了。除了自家做好吃的,邻居做好吃的也自然会第一时间端来和我们分享。这是乡民间淳朴的乡情。

夏天热的难耐,院子有土门楼,那可是一个通风口,盛夏的午饭后,奶奶、大奶奶、妗子、大舅等等都会在此集合乘凉,顺便唠唠家常,唠困了再回到土房子里睡一觉,起来神清气爽,一下午干活都有劲。

我和爸妈住的土房,据说是历史悠久,奶奶不到二十岁嫁到村子里,这个土房子就存在了,每次问到房子的历史,今年快八十岁的奶奶也说不清楚,反正房龄应该比奶奶年龄大。

屋后的墙上还有斑驳的毛主席语录,看着那些斑驳的历史印记,我总在想那个年代的生活,是否真的如老人说的那么穷困,那个后辈不可想象的年代,不知他们是如何度过的,其间经历了多少苦难......

当温饱已经不再是90后成长的困扰,当二十几岁的我必须独立,不知道未经历大风大浪的我能走多远?生活的围城里,我是否能如父辈那般坚强?前路苍茫,自当发愤图强!

后来,奶奶的上屋就换成了砖房,我和爸妈的土房变成了全家的厨房。夏天很热,每年暑假回家,都在砖房子里待不住,那种闷热太难耐,奶奶总会叫上我和妈妈,在厨房的地上铺个布袋片和褥子,睡在上面,身下是凉凉的黄土地,周身都是屋脊上的穿堂风。

现在家里的土房子厨房依旧在使用着,只是灶火的使用频率没有以前高了,家里的人气烟火气也没有以前浓了,大半个村子就剩几户人家,没有年轻人的身影,只有年迈和沧桑,以及透着荒凉味的断垣颓壁。

如果可以我希望的村庄是这个样子的,

在大山深处,一处鲜花盛开之地,

黄土大瓦房有序排列,

房前屋后种有喜爱的蔬菜、瓜果,

家禽遍地走,绿树相掩映,

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乡间的路上有打招呼的乡民,

村子的麦垛、磨盘有孩童的欢闹,

谁家的孩子跟着母亲咿呀学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