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精进念佛,又不能速求取证,念佛如何用心?|《文钞》如是
(1)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
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
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
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
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
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
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
况汝之境界乃属俗染境界乎?
但自提起正念,俾从前所有淫欲瞋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当即觉照,令其速灭。喻如贼至其家,若主人识得是贼,其贼即时便去。若当做家里人,则其家便被贼劫掠净尽矣。
——印光大师:“复谛醒法师书”
(2)
汝欲在灵岩闭关,真师已允许之,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
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
否则,或恐著魔。凡著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
真师果能成就汝闭关,当念报恩。
切勿妄想做大通家,或可有心佛相应之事。
不求做大通家,或可作大通家。所云无心者得,有心者反失。佛法要义,在无执著心。若预先存一死执著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
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几有得矣。
——印光大师:“复明道法师书
(3)
接手书,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
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
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
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
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
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
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
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