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咪美国娘:家长会的季节又来到
星期五,我照例没课,不用去学校。早上起来不必挑三拣四选衣服,顺手抓一件半旧的套头毛衣穿上,套一条牛仔裤,下楼打开电脑干活儿。
中午刚过,平时两点多才放学的老二回来了。进门看见我立刻摇头:“老妈,你要换一套衣服吧?今天你要去我的家长会,怎么穿成这样?”
一个月以前通过学校网站预约的家长会的确是今天下午,所以孩子们才会提前半天放学,她不提起我都忘记了。人到中年,里里外外的琐事千头万绪,被“忘记”或“忽略”的人和事,必然是按照在我们心里受重视的程度,被排到后面的那一些——事实上,如果她不提,这个家长会我就懒得会去了。
美国中小学的家长会,不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会议”,而是家长与老师单独的约见。日期和几个时间段是早预设好的,家长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表和孩子的课程表作出选择,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会去,因为这种家长会通常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意义。
每逢家长会之前,老阳少不得交代:记得问老师,孩子究竟学得怎么样?在他们年级排第几名?典型中国式家长的问题。我听了不过笑笑,懒得与他争辩,更没工夫给他补习美国基础教育结构与理念,自然也不会真的拿这些问题去问。
我们学区的高中里,每位学生在四年里所修的课程不尽相同,由总辅导老师在整体课程学分要求的框架下,根据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来指导安排。各门课程又以难度分进阶,学生们修读不同科目不同进阶的排列组合形成高中毕业证书的三个档次。学习成绩好、态度认真、求知欲强的学生不仅有机会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也能得到更直接的认可。
换言之,“因材施教”的大框架已经保证了这个孩子在自己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范围之内,呈现自己的最佳成绩,不用和别的同学横向比。学生们每个阶段测验的成绩,校方都通过电子邮件送给家长,在学校官网上都能查到。要想知道孩子的成绩在同班或同年级学生里的排名,肯定得不到答案,因为无论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排名,校方都绝对不会对外公开。
至于其他方面的“表现”,如果是捣蛋的差劲的孩子,一闯出什么祸来,学校立刻会通知家长,及时处理,不会等到开家长会的时候才来“清算”,这些孩子的家长也不必专程跑来再被老师们数落一通。反之,如果那天自己的情绪没有特别低落,也似乎没有太大必要去听老师们表情夸张地把自己孩子表扬一回。我家老大也是从这所高中毕业的,成绩平平,处事十分谨慎,生性老实听话,老师们对她向来没什么特殊要求。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吧,老师就说“还好、还好,不错、不错”;再问还有什么需要在家里帮她加强的吧,老师就建议“保持现状”。
所以,参加这种家长会对我而言从来没什么新意,也没什么建设性的效果,可去可不去。不过,孩子总是希望我见一见她的各科老师,好让她以后挟那些表扬以自重的时候,叙述的过程更容易得到我的重视,哈哈。为了她那一点小面子,当下赶紧换一套衣服,以示对家长会的高度重视,然后开车出门。
我们高中的规模庞大,在校学生达八千余名,相当于一所普通大学的规模。孩子们自初中起已开始“走课”,我家老二上高一,这学期修人类学基础、写作、高等代数、自然地理、体育、写作和意大利语等9门课的学分。也就是说,我今天要分别见9位她的任课老师,加上一位总辅导,每一次会面时段15分钟;每两个时段之间相衔接的1分半钟里,我必须在那个庞大的教学楼里上下前后左右飞奔。
教学楼每一层的楼梯口都坐着好几个志愿服务的学生,为和我一样不辨东西的家长们指点各间教室的具体位置。到了Mrs.Pelsue办公室门口,正好排在我前面的家长没来,我的时间就充裕了。坐定下来寒暄之后,我们开始聊天。她有三个孩子,最小的才出生几个月。孩子们稀奇古怪的花招天天有,都不够当妈妈的人们津津乐道,一聊起来没完没了。
终于言归正传,她拿出我家老二第一阶段测验的各科成绩,评价说“很不错。其中好几门还是先修课。”
老二的个性和老大完全不一样。她活泼外向,生活和学习两方面的自理能力都很强,思路清晰,同时自信得毫不掩饰。但凡什么事情稍微做得好一点,还不等旁人表扬,先昂头挺胸自夸:“哎呀,你看看,我实在是聪明!我怎么就这么聪明啊!”
陪养这种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的孩子,是颇费心思的一件事。正面贬低她,否定或嘲笑她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人家明明干得不错,明明的确求上进、肯努力、够聪明。甚至正面提点她都不见得有预期的效果,因为自信的孩子通常相当敏感,为娘的地位又天然地在她面前居高临下,我言语上一个不合适,非常容易挫伤她的自尊心,也非常容易直接损害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
不过——稍微调整一下角度,让事实从侧面给她一点儿教训还是可以做到的。“第一阶段就‘很不错’,她接下去还肯用功念书啊?”我和Mrs. Pelsue商量:“把她的成绩压一压,好不好?”
中小学的每学期分三个阶段,初中以后其他的阶段测验成绩只是测评而已,只有期末和全州统考的成绩才会被记入档案,所以,大可以用那些不会被计入档案的成绩来挫一挫这孩子的锐气。
“否则她小小年纪就认为地上的事情自己全明白,连天上的事情都已懂了一半,对知识、对权威没有敬虔尊重之心,将来难保不会从自以为是渐渐发展到眼高于顶,那还了得?!”我进一步解释。
Mrs. Pelsue听了,想了想,点头同意。她也很了解我家老二的个性,知道这孩子“承受一点额外的压力不会成问题”。我们当下达成一致意见,由她通过各主要任课老师去“不露痕迹”地实施。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教养孩子要多“鼓励”,多“赞扬”的主张。这种主张本身并没有错,只是落实到某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或者某一项具体行为的处理方法上,所谓“鼓励”或“赞扬”就难免语义不明。我们中国人教育孩子,讲究“玉不琢,不成器”,那是千百年经验积累下来睿智的总结。首先一个重要的大前提是,这孩子本身如一块“玉”,天资聪颖,好胜好学,要强要面子,否则另当别论;一旦这孩子满足了这个大前提,那么,我们琢磨这一块璞玉的最终目的,虽不见得一定要成龙成凤,却必须“成器”,即具备基本人文素养,将来能够自立于社会,能够不卑不亢地去为人,持之以恒去处事。于是,琢磨之间,就有一个“就汤下面”的问题,根据这块璞玉天然的形状切坯打钻、镂花抛光,是必须要有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然不是也不可能只经由一味的“鼓励”或“赞扬”去完成。
更确切的表述其实应该是:我们对于孩子的优点缺点,都要站在“正面”的,“积极”的原则立场去应对。这个原则之下所采取的“琢磨”措施,可以是迂回的,而不一定是直接的;可以是和缓的,而不一定是尖锐的。同时这个过程当中不是每一个步骤都适合由父母来执行,不是每一种“教训”都适合由父母来施加。血缘使得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十分亲近十分紧密,同时也十分脆弱。我们很容易对孩子的言语行为反应过度,动不动上纲上线,孩子们对我们也一样。尤其是对于进入青少年阶段以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孩子而言。
我与老二辅导老师的“密谋”,实际上是在学校统一的“雕琢”之外,给这孩子额外的“抛光”:希望“制造”一些事实让那个尚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明白,学海之无涯,不是凭藉一点点小聪明就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天下之大,天才之多,更不是她此时在同学当中稍微超前半步就可以沾沾自喜。——而事实本身的教训将要加诸于她的效果,胜过我们这些人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
接下来我家可以预见的好戏必然更多了,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想笑。一个孩子,一个在校的学生,会答题会考试会拿满分有什么稀奇,要懂得“学无止境”才是一辈子的事。在通往这个目标的路上,照理说呢,养不教,乃其父之过;教不严,乃其师之惰,与我这为娘没什么太大干系。我顶多必要时如此这般,悄悄放一两支暗箭,哈哈,然后依然是只会和她们挤在一起看书聊天做游戏, 天底下最大大咧咧,最好说话,最接近于天使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