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真的有必要吗?
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做Parentification (父母化),其表现之一就是协助父母照顾以及督导弟弟妹妹,从情感上分担父母的责任。在专家的眼里,这是一种隐形的心理伤害。
被父母化的孩子长大以后,还是会习惯性地照顾别人。当各种责任越来越重的时候,他们会忍不住逃离,因此很难建立起亲密关系。
让着弟弟妹妹貌似是一件小事,但是后面的隐藏含义让人很不舒服。弟弟妹妹只不过年少几岁,为什么就获得了优先权?为什么他们的需要就要满足,他们的情绪就要被照顾,而哥哥姐姐就得无条件忍让?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们,为什么会被区别对待?
成语故事“孔融让梨”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深远了,以至于变成我们的文化背景的一部分。梨子有大有小,容易引起孩童争执,切开平分不可以吗?
被父母化的孩子们长大了,变成《欢乐颂》里面的扶弟魔樊胜美,还有《半生缘》里的顾曼璐。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40203/dc18ceff250b8f41.jpg)
第一次看电影《半生缘》的时候,感觉无比压抑。最不喜欢的角色就是里面的姐姐曼璐,她对妹妹曼桢伤害根本就让人无法原谅。多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才发现曼璐也是受害者。她们的妈妈倒是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曼璐的母亲一直期望大女儿分担养家的责任,一家老小都靠曼璐做舞女养活。她家当时用着仆人,上海家里还有空房出租,如果削减家用,全家搬到乡下,那还有必要让大女儿牺牲自己当清白吗?如果姐姐嫁了个本分男人,曼桢怎么会被侵犯?
当曼璐的母亲把重任推给大女儿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两个女儿后来的悲剧都与她有直接关系。
曼璐就算千不是万不是,她有一句话是对的:“都是爹娘养的孩子,为什么你曼桢就可以做淑女?你比我高贵吗?”
被父母化的孩子是不自知的,他们还没不能辨别是非,只是尽量扮演好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角色。父母作为成年人,则需要有这份自觉,承担养家的责任,平等对待家里的孩子们,而不是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长子长女。
农村俗语说得好:谁家的孩子谁抱。该去抱孩子的是父母,不是哥哥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