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课例研读

《爱如茉莉》和《秋天的怀念》是两篇叙事性散文,在这样的散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我从两篇课例中得到以下启发:阅读一篇散文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依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在读中思考想象,从而了解人物的心迹,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两篇课例中于老师从字词入手,从理解词语到体会细节,课堂环节之间环环相扣,有铺有垫,浑然天成。
散文教学我也做过一些尝试,但总感觉实际的效果和自己的预想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反思过后,我觉得散文教学最难的首先是把握散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由于散文结构成篇比较自由,所以抓住文章的主线,理清散文的情感脉络上很难把控,课堂也容易上得很“散”。其次,是体会作者的情感,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够深刻,情感的升华也很牵强。针对自己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在于老师的课堂上重点关注了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
两篇课例,于老师的课堂环节都是简单清晰,学习生字——指导朗读——理解课文——细读文本——体会情感,环节简单明了,浑然一体。
在这两节课例中,对我启发最大的一个环节的是《爱如茉莉》第二课时中于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引导理解不到位,就会出现理解停留在浅层次,感情升华牵强。这节课上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于老师首先问:“爱如茉莉”中“爱”指谁和谁的爱?学生回答道:爸爸和妈妈的爱。于老师接着问:为什么说“爱如茉莉”呢?主题升华我们大概都会这样问,但往往是引导不得法,学生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所以,总是最后学生简单交流,老师在总结过程中直接告诉学生,少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我在听课中也经常发现有老师这样做,所以在研读课例时,我把目光聚焦在了于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于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茉莉有什么特点呢?并让学生默读课文,把所有写茉莉特点的词语做上记号。学生很容易找到了“平淡无奇”、“缕缕幽香”、“洁白纯净”,于老师把描写茉莉的词语板书到了黑板上。之后,于老师又让学生把写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有关词语和句子找到,画下来。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发现爸爸和妈妈的相互关爱就是一句句平淡无奇的话和一件件微乎其微的事,就像平淡无奇的茉莉花那样。
正常情况下,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也就理解了,课堂应该结束了。而于老师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追问:你看看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爸爸对妈妈的关爱?由大到小,由句子到词语,由整体向细节处挖深。学生从句子中找到了三个动词“坐”、“握”“扶”,从这三个不起眼的动词中感受爸爸对妈妈的关爱,再次感受那如茉莉般平淡无奇的爱。于老师又接着问:妈妈睡着了吗?说了些什么?学生交流、朗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父母之间如茉莉般清香的爱。在此基础上,于老师继续引导,不仅父母之间,就是朋友之间、同学之间、母女、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也如茉莉。当朋友遇到困难时帮助一下;当朋友遇到困难时,对他微笑一下,生活中最感人的就是小事,是细节。我们读书、作文、也要关注小事、关注细节,写好细节。从父母爱延伸到生活中所有的爱,最后落实到写作,落实到语言文字运用上。我觉得这是于老师课堂上最大的亮点,种种举措和行为都指向一个核心,课堂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