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敦煌简友好文互动专题散文想法

帛书版《道德经》揭秘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2021-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越若稽古圣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去看却又看不到,叫做“微”;仔细去听却又听不到,叫做“希”;去抓却又抓不到,叫做“夷”。这三种现象无法追问,所以把它们统称为“一”。

这么玄幻,那么老子是怎么晓得的呢?有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叫做神应之,也就是用“神”来交流

我们现在知道,眼睛看到东西是通过光波传播信息,声音是通过声波来传递信息,触觉是直接作用于物体表面,都是需要某种媒介传递的。但是还有一种没法解释的信息传播方式,用“神”交流。比如之前第一章说过灵感问题,某种念头在无意识中就到涌入脑子里了。这种情况听起来很虚妄,但是却是实际存在的。

现代量子物理发现的“量子纠缠”现象,就很好的诠释了这种超距作用。刚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弄得爱因斯坦有些怀疑人生了,因为这违背了相对论中关于信息传递速度的极限(光速),无法接受现实的爱因斯坦把量子纠缠斥之为“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但是不管你信不信,它就在这里。到现在物理界已经没有人怀疑了。

量子

2017年6月16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先成功实现,两个量子纠缠光子被分发到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距离后,仍可继续保持其量子纠缠的状态。

2019年12月28日,英国和丹麦科学家称,他们首次利用被称作“量子纠缠”的物理现象,实现了信息在两个计算机芯片之间的“瞬间传输”,此举可能催生更安全的“量子网络”。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期刊上。

更多精彩请关注本人:粤若稽古圣

老子是怎么发现这种现象的,我也不知道,也没处问,但是确确实实就记录在2000多年前的书里面。这种暂时不能用传统认知来解释的现象,有的人完全排斥,认为是虚妄,也有人把它过度神秘化,用来装神弄鬼。这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认识世界要抱着:虚心、求真的态度。

一者,其上不谬①,其下不惚②,寻寻呵③,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④。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⑤,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⑥。

①谬,这里参照传世版,通皦。边界

②惚,参照传世版,通昧。

③寻寻,参照传世版,通绳。上古通过结绳记事来记录信息,类似现在的二进制,如果不知道解码规则,是没法破译的。

沕望,通惚恍。

⑤传世本作“执古之道”,逻辑上帛书版更符合逻辑,因为现在的现实,体现的现在的“道”,根据现在,再去追溯远古。

⑥纪,纲纪,源头

“一”这个东西(一常常用来作为道的代称),往上没有边界(无穷大),往下没有最小(无穷小却不会消失),连绵不绝,不可描述,返过来回到虚无,这称为没有具体形态的形状,没有实物的象,又叫做惚恍(若有若无)。跟着而见不到它后面,迎着它见不到它的前面。把握现在的规律,来驾驭现在的现实,以此来知道远古初始,这就叫做道的源头。

这一章只能读者自己去体会,有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得跟第四章描述的情况有些象(湛呵,似或存),后面老子还是反复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也许听得多了,突然某天就明白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