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组第二周研讨进行时
分组研讨第二周,本周组员从七人变成了五人,有两位同学分别去了周三的小班组和程老师组。这周我们继续对敦煌人如何生活的四个问题进行研究。
杨老师:今天我希望能通过使用问题导入法,告诉你们逻辑的先后顺序,在学习过程中能建立一个比较正确的逻辑顺序,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解决问题,怎样把自己做的工作进行展示。敦煌的显学非常厉害,但是可悲的是敦煌在中国,显学在世界。老师希望在你这代能换成敦煌显学在中国,下面开始汇报吧。
查资料进行中组长孙语嫣:我们看到这4个问题首先是第2个问题,第2个问题是过于广泛,我们这个组整个研究的内容都围绕第2个,所以说我认为第2个就是我们的总结,所以我们先开始汇报第1个第3和第4个问题。
我负责问题1.僧侣在莫高窟做饭时,怎样生火?
火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一直被使用,然后我们从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出来,有三种取火方式是最常见的,第1种是钻木取火;第2种是太阳取火;第3个是使用打火石。
第1种钻木取火我认为他在敦煌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因为这种方法通常要花好长时间才能把火生起来,所以我认为钻木取火是最没有可能的。
第2种就是太阳起火。类似于凸透镜的原理,将透镜面向太阳,就可以生火,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就是阴天或者夜晚,就不能取到火,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晚上火突然灭了,那你就生不了了,所以说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第3种也就是打火石。
先从时间来看一下,钻木取火和打火石,这两种取火方法都是在敦煌建立之前年代产生,用石敲火呢,它是在魏晋六朝时期产生的,刚才已经分析认真钻木取火和太阳取火并不是最有可能的了,所以说我们就要开始来研究打火石。
打火石,指用铁片与打火石相撞,下面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火绒上燃烧起来。我认为这种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可以得到火,然后,我还有一种猜想就是晚上会有余烬,所以说第2天可以直接生火,总的来说我觉得在敦煌生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儿,所以取火也应该是件简单的事情。我的汇报完毕。
杨老师:说到打火石,其实就是火镰,过去人都随身携带,进行取火时简单方便,现在有些地区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取火。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研究的挺深入的,继续下一个问题。
姚尚汐:我汇报的问题2.高僧去世后,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因为在查具体莫高窟是怎样处理僧人尸体时,并没有相关具体资料,所以我把问题扩展到查僧人去世后是怎样处理的。我查了4种方法:坐龛,坐缸,火葬和土葬,我认为这里面最有可能的是火葬和土葬。先介绍一下坐龛和坐缸,坐龛没有查到具体资料,所以我也不敢说它具体是怎么回事。坐缸,是把已经圆寂的僧人,把他的尸体放在缸里,经过三年半,放之前要经过消毒,刷漆,裹布,补灰,塑形,上漆,贴丝等6道工序。因为这个的体积比较大,我查到敦煌的圆寂塔,关于火葬比较多,所以我认为坐缸是不太可能。
我认为敦煌僧人圆寂后主要火葬,因为在莫高窟旁边的圆寂塔里面有舍利子,有发舍利,爪舍利,牙舍利,并且我还查到莫高窟旁边圆寂塔的图片。
另外我查到一本书上有记载的是土葬。我们的组员在汇报中也曾提到有一些窟是专门用来放僧人尸体的,然后在第420窟也有介绍僧人死之后要怎样处理,当时比较流行的是火葬,我的汇报完毕。
杨老师:汇报的很好,有些内容我也是今天才知道。我说一下龛葬,在九华山,有一个地藏王菩萨,是中国最出名的龛葬。佛教为了增强人的信仰,他会很有好多种特别特殊的秘法,比如我们前几年去正定,那个邻居的那个大和尚没了,然后他的尸体做一些特别处理,然后就千年不腐,佛教徒感觉修行佛法很到位,
儒家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能够解开奥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到莫高窟的时候可以现场再去验证一下?
另外你们组从哪里能够体现团体合作?比如姚尚汐回答的这个问题,其他组员在查资料的时候,查到相关内容,能不能给做一下补充,这就是团队合作。在提交报告时,要体现出哪个部分是由谁提供,这是在写论文时必须休息的格式和规矩。
另外需要注意,转到周三后,你们还会面临一个挑战,就是你们汇报完,其他组就会提问题。那个时候就要进行团队内部合作,互相帮助回答问题。
顾家霖,曹熙瑞:我们负责的是问题4.隔着万里大漠,古代莫高窟人如何与中原人通信?
我们查到的就是通信的地方就是l叫悬泉置的驿站。之所以悬泉置是由于附近有泉水,并且泉水是从山崖上流下,所以得名悬泉。遗址是在1987年发现的,是一座方形的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好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置有突出物体的角楼,用长宽厚约40,20,11米的土坯,垒砌而成。屋内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城墙,平房,三组12间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
西南角北部有马厩三间,屋外西南部有一组长约50米物品堆积区。在悬泉置中发掘面积是3000多平方。同时还在其中出土了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悬泉置是魏国时期废弃的。从长安到敦煌,在丝绸之路沿线有80多个悬泉置。他是瓜州与敦煌之往来人员和邮件的的接待。
杨老师:你们回答的问题是敦煌如何与中原通信?但是你们两个人介绍的是悬泉置的位置和规模。我想提几个问题,第一,两个驿站之间的距离有多远?第二,每天驿站最远能送多少距离?第三,驿站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第四,驿站的人员配比是怎样的?第五,古代传信,送东西用马,悬泉置这个驿站最鼎盛时期有多少匹马?第六,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去驿站休息?回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咱们今天的问题讨论完了,我还要提几个要求,第1就是如果你们发现新问题需要记下来?第2你们能不能就一个问题往下延伸扩展?第3在进行成果展示时能不能借用多种方式呈现?
今天,我对你回答的问题比较满意,僧人去世后尸体怎样处理原来我不知道,你们告诉我。敦煌人做饭时怎样生火,我不知道你们给我详细讲一下。敦煌与中原的通信,然后虽然没有告诉我完整答案,但是让我想到了很多,这就是触类旁通,你说了我才能想到。其实这就是学习,我们应该脱离过去那种教学模式,我告诉你答案,然后你背回家,然后再准备考试。我们现在尝试的这种模式是,老师发给你的资料发给你问题,你去自己寻找答案,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一假设问题,还有就是为什么要展示问题?因为你做的学术成果是为了让大家更熟悉的这个地方,这叫造福于人民。
姚尚汐同学进行汇报最后,由姚尚汐介绍下一步计划,并且提交了一份35页的计划大纲,将本组接下来的工作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
本次讨论更加明确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同学们也渐渐在适应新型教学模式,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期待接下来一周的工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