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龙与地下铁》——龙生海海,心不死,一切皆可活
一贯的马伯庸风格:想象力天马行空,大唐背景,写古代事,却能照见当代人生活和生存的困境。文字简洁生动,情节一波三折。全书十三万余字,读起来很轻松舒畅的感觉。尤其是非常喜欢本书的主角——哪吒。更对书封面的这句话期待满满:从未翱翔过的龙,于地底深处梦见少年飞过天空。我想,也许这就是个励志的故事吧?
开篇说:哪吒感觉自己快死了。
吊足了胃口,那个连孙悟空和龙王见了都头疼的小孩,竟然“要死了”?迅速开启大脑搜索功能,他的混天绫呢?他的风火轮呢?还是小屁孩时,他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吗?怎么就感觉“自己快死了”呢?
笔锋一转,书中的哪吒正在晕车。晕马车。
因为他和母亲长途跋涉,即将在长安与父亲李靖相见。远处同为蓝色的山脉和天空融为一体,即使绿草碧荫,鲜花满地,也早已令人视觉疲劳。盛世大唐一片祥和笼罩着这辆飞驰的马车,母子二人尽管劳顿,但心向往之,美好的期待胜过一切。
但是,马上就有意外出现了。——马车遇袭。
这是一场无差别的袭击,是一场由孽龙参与实施的可怕事件,但因为对象是李大将军的亲眷,这场保卫战注定更令人惊心动魄。
当然,主角刚刚登场,必然护卫队胜利。由天策府的几架飞机组成的营救队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了哪吒二人,且,他遇到了后来对自己非常重要的飞行员沈文约。这次经历让哪吒有了两个奇怪的感受:第一,他在孽龙身形消失时莫名地哭了,难以抑制,心痛不已;第二,他在飞上天空时感受到的自由和畅快是无法言说的。这也像一颗种子,种在小小的哪吒心底。未来,它们将会长成参天大树,成就一段奇遇。
开篇,落定在一众长安城护卫的对话中,关于孽龙,关于白云观的探查,在后边的篇章里,都会一一明示。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原来这本书里的哪吒并非出身仙家,他只是唐朝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孩子而已。那,如此身份的他会带我们去见证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书中写长安城的繁华璀璨已将远方来的哪吒搞得眼花缭乱了,万万令他没想到的是,在偌大的城池底下,还有一个庞大的交通系统,这里也正是本书的精妙核心所在——一个由巨龙担任运输的地下铁路。无数条巨龙分班次穿梭在长安城底,将形形色色的人送往各处。它们高效却孤傲,巨大却卑微,它们是龙,是在壶口瀑布举办的年度鲤鱼跳龙门大赛中胜出的万里挑一的佼佼者,它们曾是自由的、有梦想和抱负的鱼,却因向往梦想,拼力一跃,却成为带着镣铐和锁链的终生奴仆。虽然它们可以轻易踩死人类,但却在浑浑噩噩中成为要靠人类投喂才能活下去的行尸走肉。真可谓“龙生海海”。
因不甘、劳累死去的龙的累累白骨几乎填满了长安城中心的地下坑洞,如有不甘,则会被施以惩戒,严重者将直接由白云观的道士处死。在这样的高压下,活下来的龙逐渐失去自我,沦为只会工作的机器。是啊,活着,只是为了活着,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了。说来可笑,这点和我们现在的某些情景多么相似。
但是,好奇宝宝哪吒无意探访了龙地铁的枢纽。那里是龙族们的栖息进食地,也是它们的镣铐所在地,任何一条龙,只要不死,就永远无法挣脱束缚。纯真善良又怀揣梦想的哪吒带着自己满满的善意慢慢将这里的龙族感化,激发了它们要飞到天上去的梦想。但是一波三折:他最信任的老龙“甜筒”为保护他而惨遭杀害,且,由所有被抓被杀害的龙族身上的逆鳞集合而成的,无法摧毁的大孽龙也终于现世,它的目标则是彻底毁灭伤害它们的人类。
在愤怒、怨恨的情绪里,无法浇灭心中热血的哪吒代表龙族和皇上请愿,用还龙族自由为条件,请所有龙族与大孽龙生死一战,最终,长安城以惨重的代价和“甜筒”的自我牺牲,共同打败了大孽龙。
可以说故事的结局是十分美好的,后来的和平共处是龙族自愿选择是否为人类工作,且人类必须首要保障龙地铁成员的健康,而再次跳过龙门的鲤鱼也不会再被捕捉成为工具龙。
故事告一段落。我倒觉得这本书也许未来还会有续集,也许有朝一日天下大变,人类和龙族的关系又发生新的矛盾了呢?
总之,一本很好读的书。一边感受马伯庸自在的想象力,一边感慨自己的新长篇开不出来,真是尴尬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