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预见的未来 还要学好英语么?
为什么要这么问呢?因为好奇呗。
为什么好奇呢?因为没搞明白呗。
为什么没搞明白呢?因为还不够好奇呗。
给大家开了个玩笑,只是一个观点,不一定对。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就是这个名字《一个观点,不一定对》。
大家可能听过这么个说法:东北人占据了演艺圈和网络直播的半壁江山。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你好奇的话,去查查一些资料比如春晚、选秀、直播平台和全国人口数据等等,就可以得出一定的统计结果。东北籍演员和主播的行业占比确实远远高于东北人口和全国人口的比例,不过到这儿还是属于一本正经地八卦。
若是真想要搞明白弄清楚的话,要再仔细琢磨这些成因,可能还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推导出新的问题,解锁新的认知领域,延伸出更多的思维角度和探索途径。
一个好问题也许就可以把我们带到很远的地方领略别样风景。
回到东北籍演员为什么那么多这个有趣的问题,推出本书的大象公会这个新媒体就抛出了一些新概念,比如东北籍演员的表演和综艺天赋之所以这么明显,就与音乐基础教育水平,普通话普及、乡土文化等等都有关,其中还有一条广为人知的,就是东北天气寒冷,农村农闲时间长。
当人类不得不进行长期无事可干的“猫冬”活动时,自然而然就发展出特别爱“唠嗑”爱说笑话的技能。而说笑话解闷特别能获得即时满足,说话幽默引起听众哄堂大笑立刻就有满足感。
如果你足够好奇就会联想到,那是不是全世界寒冷地区的农村,人们都是靠“唠嗑”打发时间的呢?
也不一定,比如瑞士的汝拉山谷也是常年大雪封山,农户们就不串门,而是靠猫在家里做手表来打发时间,于是那里就成了传奇的名表产地。
这样靠制造计时工具来消磨时间的爱好,也很有意思吧。
而这两种“猫冬”方式的区别在哪儿呢?假如你足够好奇,就会发现好奇心又将驱使我们解锁新的认知领域了,就是“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的不同。
众所周知的著名“棉花糖实验”就是“延迟满足”这个概念的出处,由此又引发出关于克制和忍耐这些反人性特质的讨论,比如自制力等,以及关于家庭教育这类关乎全社会切身利益的话题。
一个爱唠嗑的东北主播引发的“血案”。

有一句常说的话,“熟知未必就是真知”。因为太熟悉反倒生出惰性阻碍探索,这对我们认识自己,认知世界都是一种无形的障碍。
这还不是舒适区的问题,可能更像是一个盲区。以为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
比如大家跟钱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百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是什么?跟父母相处那么久,彼此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事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疑处生疑,以新视角重现看待熟视无睹的现象,也许才能破除这个盲区。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要抱持怀疑主义过人生了呢?这么想的话说明还没弄明白这本书要传递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好奇心负责提出问题的意义,将我们带到一个新领域形成新认知,突破熟知领域的认知盲区,发现更多机遇;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负责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讨论“应该怎么样”,只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办”。
观点必须有逻辑和实证两方面的支持,但它也不一定对。观点是观点,事实是事实。
比如有这么一个观点,有人觉得,英语好像在逐渐退出高考,用不着再下那么大的力气学了。
有语言专业知识的我们用日常口语来回应的话就会说,“这是不对的”,而其实这也不是标准的汉语表述,标准汉语会直接说“这不对”。这可不是小细节,这样使用“是”字,是标准的西方思维方式。
这说明,英语的影响,不是你想摆脱就能摆脱的。
语言最重要的影响力来自权力。
在历史上的表现,就是学习征服者的语言,这也决定了社会上层的语言流行趋势。如果一种语言在文化上有深厚基础和优势,或者被塑造为宗教语言,它也会变得强势。科学、文学方面的学者,更在乎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比如,拉丁语脱离了口语,非常稳定,词义不会轻易发生变化,所以经常被作为学术语言。汉语的文言文也有这种特点,所以能深刻持久地影响东亚周边国家的文化。
按照这个语言学的规律,英语符合上面这些特征,事实上,它也是当今世界使用国家最多的官方语言。我们今天的汉语和口语,在潜移默化间,已经大量嵌入了英语单词、外来语和表述方式了。
“你把 wifi 密码告诉我一下”,我们是不是老这么说?中国家长在子女英语教育上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比例,就早已超过普通考试的需求了。
这个选择对不对呢?
从语言和文化的客观规则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它是相当理性的选择。
而这个观点大家觉得对不对呢?不一定对。然后呢?请带着好奇也来一段探索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