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题推荐集今日看点心理

为什么你总觉得路上司机车技烂

2016-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莫云书

        将近一个月没开车,今天驾车回家操作起来竟然有生疏感,一瞬间好像回到了刚拿到驾照的时候,好在开一段路后渐渐找回了感觉!虽说回家的路自己再熟悉不过,但是不知是因为今天路上车辆异常多的原因还是大家都太焦躁,一路下来感觉并不顺畅。当然,我承认,这并不能完全怪罪于路况与他人,自己确实也是因为着急一路下来多次出现侥幸心理跟冒险心理。今天之所以写下此文,一来是为了加深对自己的警醒,二来也是顺便提醒一下广大车主!

        相信作为有车一族的你都已深晓这些驾驶现象:“在红绿灯路口排队时总是有人加塞;对贴着新手标签的车辆总是条件反射性的敬而远之,甚至一看到标签就给对方扣上驾驶技术烂的帽子;明明是因为前面路况复杂导致自己行驶缓慢,你也不愿意龟速行驶,你也很着急,可是后面的车主就是不停的按喇叭催促;还是新手的时候觉得超速可耻,过了实习期却开始鄙视新手的蜗速行驶;.......当别的车主做出加塞、无理急促的按喇叭行为时,你会感到愤怒,并谴责对方的行为,可是有一天,你遇到了同样的状况时,竟也做出了同样的行为;当你还是新手的时候,你不理解那些老司机为什么不能让着自己,明明曾经他也是新手,可是当你同样成为老司机之后,路上遇到新手时,是不是也同样不自觉地给对方贴上车技烂的标签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心理学家早已对类似行为做过相关研究。接下来,笔者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大家解释一下产生以上行为的原因。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概念——心理预期(人们在做出选择之前对所得结果的预期)。一般情况下,大家出门之前总会预计到达目的地所需花费的时间,而且大都只考虑物理距离或是根据平时行车经验来评估耗时多少,容易忽略影响车速的其他突发因素。比如上班族,家与公司的那段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还是经常迟到!为什么呢?因为有一天上班的路上突然出现了一两个蜗速司机,超车没法超,只能跟在后面焦急的慢速前行; 又或是因为有一天一路红灯还被一路加塞,又或是有一天出门晚了,突然想起了抄近路,结果却绕进了死胡同。当人们发现现实情况可能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时,就会变得焦躁,于是行车过程中容易做出侥幸行为和冒险行为,以力求让事情的发展尽量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但是这样的行为除了会给自己增加行车风险,还会增加了周边车主的行车风险。所以,为了大家的行车安全,与其抱怨蜗速车主、一出门就碰上加塞,不如先考虑下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也许,早点出门,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

        其次,大家一定很好奇“为何我们总是会对别人的违规行为进行谴责,却又总能原谅自己发生的违规行为”。这从心理学上来说就是基本归因偏差【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个性(而非环境)的倾向】——责人恕己。比如说,当你遇到别人加塞时,你会抱怨对方没道德,却不会考虑到对方可能有急事,但当自己加塞时,你心理却是这样想的“他们总是加塞,我不得不加塞,我有急事,我赶时间”。从而导致出现“别人是主动加塞,而你是被迫加塞”的结论。而这也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行动者——观察者效应。我们总认为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横冲直撞,同时还总认为是其他驾驶者破坏了交通规则,而我们只是环境驱使下的受害者——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只能选择这么做。人们通常很少会反思自己的开车行为,认为自己是“逊毙了的蠢司机”。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有意隐瞒或是人品有问题,而是与人性有关,毕竟承认自己的无能并不是件让人愉快的事情,我们习惯于忽视自己的行为错误,甚至淡化或者扭曲自己的错误。

        最后,再为大家介绍另一个心理学概念——人际心理距离,也称“刺猬效应”。大家有没有发现,开车时我们不喜欢与其他车辆并行,这其实就与人际心理距离有关。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划分四个等级【亲密距离(0.5米内)、个人距离(0.45-1.2米)、社会距离(1.2-3.5米)、公众距离(3.6米以上)】,而我们与路上的其他驾驶者属于公众距离。也就是说我们与路上其他驾驶者要保持3.6米以上才会感到私密空间不受威胁。当他人越过这个安全距离时,会引起我们的不适感,逼迫我们拉开距离。所以开车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必要的,既可以保证自己的行驶安全,也可以避免因越过安全距离,而激发对方的防备心理,同时还让自己和对方都产生不适感,影响驾驶。

        总而言之,路上的驾驶现象多种多样,甚至层出不穷,但无论其多么千奇百怪,它们的产生都与驾驶者的心理活动有关。所以,作为一名驾驶者,要时刻铭记路上不只自己一个人在开车,彼此互相理解,遵守交规,才能让行驶更加顺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