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之殇

之前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小到大学了这么多诗词古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思考了许久。在我的印象中,有太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可是有一句话,算不上是名句,当时学的时候老师也没有让背诵,可就是至今难忘。每每想起,心中总有难以言说之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句是出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高中的一篇文言文。现如今,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我已经难以详细诉说,可唯独这一句,一直存在我的记忆之中。
刚开始学这篇文章时,当第一次读到这一句,我没有觉得有什么,可一遍遍读下来之后,突然体会到些许悲凉:故人已逝,而她留下的东西却仍然存在,每当看到这棵树长得如此茂盛,不免睹物思人。
如此之痛,当是经历过的人方能明白。
那时候学习这些东西,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不是因为真正的热爱。可当我离开高中校园,从此不必再学习语文时,在我闲暇之余,依然会拿起笔,翻阅着一些古诗词,遇到触动我的,就会把它摘抄下来。直到那时,我才明白,原来我是喜欢这些东西的。
之前因为是强迫的缘故,我没有发现,但是现在,我明白,这已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如今,经历了些许事情,我突然读懂了很多之前没有细加品味的词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短短几句话,却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许这是中国人自己独有的一种自豪。这些流传千年的古典诗词,也只有我们自家人能够读懂,哪怕只是一个孩童,想必也能吟诵几句。若是让一个外国人来读,哪怕他会一口流利的中文,也未必识得其中韵味。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诗词文化,却不能够申遗。因为外国人,读不懂我们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读不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凄清;读不懂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
我不知道摘抄这些诗句古文有什么意义,仔细想想,好像确实也没什么实际用处。在当今这个利益大行其道的社会,脱离了学校,几乎就不会再接触这些东西。就算在说话的时候,你若是引用一句诗词,好像还有些唐突,不免要遭周围人戏弄一番。
虽如此,在无人的傍晚,播放一首轻轻的音乐,安静的摘抄一些诗句,品读一些文章,确实是其他物质所不能带给我的一种精神享受。
我们,是否也该停下想想,自己的心灵,真的跟上,自己的脚步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