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辩证(6)
2019-08-22 本文已影响47人
今唱清凉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之句,后人牵强附会之说不胜枚举。如朱熹便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寻章摘句者更是将每一个字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偏好,进行重新定义一番,比如:“学”就是模仿,是简单的不加理解地照着来;“习”就是练习,反复体会就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朋”“友”不同,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还有刨根问底“人不知”的究竟是什么?不知己?不知道?不知学?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都很有道理,而且都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不枉圣人苦心。
我觉得不妨从为学、为人、为道的态度上去理解。“说”通“悦”,当无异议,“悦”从心,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乐” 则是需要借助外物来激发起来的某种情绪;“愠”是个形声字,古字里面没有,表现的是一种引而未发的张力,正是君子“跃如也”的最好印证。所以简单点说就是:学习是自己的事儿,无需外求;与人交往,还需相互迁就;迁就而不得,便无需执著,这是君子为学、为人、为道的态度。
论语辩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