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思考
前几天发了一天表示我很寂寞的说说,我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发来消息——怎么,想吃爱情的苦?
我回了一句:“想被渣女伤害了。”
尽管是在调侃,但说回实在话,对爱情不向往不憧憬,那是假的,谁不想花前月下,你侬我侬的。而回过头仔细想想,这么多年过去了,对待爱情,多多少少有点畏首畏尾。我跟朋友说起,他说或许是成熟。
年少时的我们,爱得火热,爱得轰轰烈烈。可以把信纸叠得很漂亮,写上一沓厚厚的情书;可以骑上自行车,到很远的地方买她喜欢喝的豆浆;可以和她聊得很晚,只因为她说不开心。整个恋爱的过程似乎都在证明那三个字。
得意时,昭告天下——这就是我的女朋友,这就是我的妞。把两个人的距离拉得很近,一刻都不想分开。夜晚就想着明天一起去哪里玩才好,要不要送一朵玫瑰花给她,尽管那时候分不清玫瑰和月季。节日时,想着送什么礼物好,送钱包会不会太普通,送戒指会不会太过急了些。钱包会不会太普通,送戒指会不会太过急了些。
失去时,也是不安分的,失落、恐慌、伤心都表现了出来,当然具体一点就是抽烟喝酒,还有消散不去的黑眼圈。整个交际圈都知道自己失恋了,发来安慰的话,而自己想要的还是那个人的问候。
而年纪大了些,遇上喜欢的姑娘,总是在考虑很多,比如职业、性格和家庭背景,当然还有房和车。嘴也会变拙很多,不会一天都在追问对方在干嘛,能在夜深的时候提一句晚安或许已经很好了吧,尽管跟别的朋友也会提晚安。我们更愿意做的,是烧一道好菜、看上几页书、去江边坐着数过往的船只。
《匆匆那年》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年轻时的我们总是在开始时毫无畏惧,在结束时痛彻心扉。而长大后成熟的我们可能避免了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开始时的勇气。
看样子,长大像是一个保护自我的过程,在长久以往的自我保护中,渐渐忘记了当时披上铠甲时的勇气,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要征服对方。
年少时的勇气,从个性签名就可以看出来了: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此爱翻山海,山海皆可平。
后来的我们连孤单都表达得很婉约: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和自己对话谈心。
‘霍乱’二字加了引号,当然是指这次的疫情,不过是厚重脸皮借用马尔克斯的书名引述,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