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日记-2021年2月

2021-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Selena_5b5g

20210201

事件:

之前兼职了一家公司的人事,上周六接到通知要解聘一位员工。早上老板打来,为合同上规定的年假以及补贴质疑我,之后又是那位同事要求离职当天拿到所有薪资,还抱怨每月发薪水都超过了合同规定的日期。

我的情绪和感受:

愤怒,委屈---我的确被别人的情绪带跑了。首先是老板质疑的口吻,似乎就是说你签的合同有问题,造成了公司要多给人家假期和补贴。我只是一个信息传达者,合同里的所有内容都不是我决定的,有据可查,何况,合同定稿前,是报批了的,为什么要我来承担质疑?那位同事要求离职当天支付薪资,我让他直接和财务说。他抱怨这是人事的事情,我告诉他公司有付款制度,如果有例外,需要自己去申请。至于公司迟发薪水,和我一个小兼职有何干系?

背后的信念:

拿多少薪水担多大职责。我一个一月工作几个小时而已的小兼职,凭什么两头受气?

你(被解聘者)看不透我只是老板的一张面具吗?所有的决定权都不在我。

内心的期待:

我不要多花宝贵的时间在这份兼职上。

如何调整:

这份兼职的价值不在于收入,而是我的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之所以会被别人带出情绪,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于我的信念,即拿多少薪水担多大职责。实际上我是认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才拒绝付出。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当成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训练,我还会有情绪吗?不会有,因为我要拿到的价值是不同的。如何在有情绪的质疑声和抱怨声中找到他们各自的需求?如何用语言安抚对方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来化解问题?事中没有觉察到,直到此刻才开悟。果然,倾听和沟通是社交最核心的技能。

20210202

事件:

今天接娃放学后,和小伙伴们在学校旁边的滑梯玩耍,正巧遇见了几只小猫,孩子们围着不肯走,别的妈妈不让摸猫,我比较允许,孩子们属于惯摸,过了一会儿,孩子跑来说疼,起初我以为是今早晨跑摔破了膝盖,没想到是手腕被猫抓了,一道破皮的口子,就和平时打架的抓痕差不多。另两个妈妈立马教育自己的孩子警戒。孩子吃了教训,也不敢摸了。几个娃一起去玩滑梯。我看了抓痕不严重,估计得去打个疫苗(其实医生也认为没事,给了药膏而已),别的妈妈比我紧张,劝我早去。

我的情绪和感受:

不自在---来自于不合群的担忧。一开始就我家俩娃围着猫,我没加干涉,另外两个妈妈都在阻止孩子触碰到猫,不仅是因为危险,也觉得不卫生,有细菌。后来果然出事,她们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不靠谱,自作自受。虽然语言上没有表达,细节处让我产生这样的想法。

放松---其实我内心并没把抓伤当多大回事,反正有保险,自然会去诊所处理一下。内心倒不至于真的排斥孩子们摸猫,源于我不认为危险。如果孩子吸取教训敬而远之,那是他自己的感受,我尊重。

背后的信念:

孩子用接触去认识世界。

这个国家没有狂犬病毒(来自官方)。

做自己。

内心的期待:

虽然我们不同,依然期待能被别人接纳。

如何调整:

我看见了自己的挣扎,做自己和别人的眼光是有冲突的。我想做自己不代表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至少这个时期我还做不到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以前的我一定会随大流不允许孩子摸猫,即便内心不是这样想的,我也会和大众站到一个队伍里。现在的我会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认为摸猫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摸就摸吧。但我不会说出来和别人争论,我尊重你,也尊重自己。也许是想多了,那些眼光给我的感受就是:你怎么这样?是就是吧,我真实啊,做自己的道路上一定会遭遇更多不理解不接纳的眼光,有关系吗?有必要纠结吗?还是真实地做自己重要吧。做自己久了,就习惯了。

20210203

事件:

接到一个同事兼朋友的电话,大意是她太忙了,让我帮她分担一下工作:比较两份公司保险的不同,月底前要确定下来买哪份。她把所有资料到转给我了,包括保险经纪的联系方式。

我的情绪和感受:

畏难---这么多页的英文太难看了。

抵触,反感---我每天的时间也是不够用,哪有时间借给她用呢?比不比较都一样,老板的风格是买便宜的,但是若是出问题不能赔,选择保险的人得挨骂。

烦躁---委婉地表示拒绝,却拒绝不掉,对方以朋友的身份恳求,把我拿捏地死死的。

鄙视自己---烂好人一个,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背后的信念:

以老板的风格,作比较是无用功,对的那份胜在便宜。

我坚决拒绝肯定连朋友都得罪了。

内心的期待:

我拒绝别人,还不让别人生气。

如何调整:

如果解决不了,就把问题细切。这件事的核心在于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把两份保险的好处和局限列出来,让人一目了然。难点在于:1. 需要花时间和经纪人沟通,清楚了解产品。2. 全英文的资料太费脑子。既然推不掉要做这件事,就认真规划一下:最便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经纪人来讲解,那么,我需要做的准备就是约时间沟通。选择线上可以省去去公司路上花费的时间,同时邀请三方参加可以减少信息中转,减少误解。事后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重点整理出来,把疑点罗列出来和对方澄清。这样一来,整个事情如何处理的脉络就清晰了,觉得阻力没那么大,可操作

20210204

事件:

做饭的时候发现肉不在冷藏了,微信老公,他说放在冷冻了,拿出来可以直接切。于是我在冷冻里找到了放在塑料碗里的肉,已经冻成了石头,和碗冻成一体,掰都掰不开。我拍了视频给他科普,本准备做饭的计划换成了带孩子户外,做饭留给他。

我的情绪和感受:

生气---严重缺乏生活常识,这是存心来捣乱的吧。

背后的信念: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没有一个和我拍的老公

内心的期待:

想要一个生活中配合默契的老公,每天不要有这么多闹心的鸡毛蒜皮。

如何调整:

想起了老师们都顺利的“换老公”了,以我的修行,太难做到了。只能先安慰自己:老公是来成就我的,他就像放大器,能把我身上难受的地方,不痛快的地方都放大,让总躲在暗处的能引发我情绪的东西无处遁形。我已经用了一整年没有他的时间成长自己,积累功力,现在他回来了,就是帮助我更进一步成长自己的。我做饭的时候发现肉被冷冻了,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值得生气的,生气的实际是他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原本直接拿出肉就可以切,可以做,现在多了一道程序,要先解冻,还是人为制造的,人的本性是希望一切顺利,不喜欢有麻烦。麻烦就意味着要多用精力和时间,并不一定是难。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如果不如预想的顺利,就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反而是那些沉稳的人,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做自己能做的,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他们。让老公做饭本意是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其实我也没爽到哪儿去,事情带来的情绪依然存在,所以真正的解决方案还是要内求自己。

20210205

事件: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见了一个潜在客户。

我的情绪和感受:

低落---我感受不到对方想要了解我提供的价值,一直在暗示我交易,这是违背我职业操守,也是背离我原则的。

否定---自我否定出来了,我做不好吗?我的努力都是白费吗?

背后的信念:

没有交易就没有单。

我是在浪费时间。

内心的期待:

遇到精准客户,客户可以不买我的产品,但允许我们深入沟通,让我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了解我的价值。

如何调整:

万事开头难,特别是销售。职业人的必经之路,没什么大不了的,遇到的人多了,自然就能熟悉彼此的心理,自然就能做筛选。吸引力法则,我是可以吸引到和我频率相同的客户,只是时间问题。一单的成交平均要被拒绝8.9次,失败一次就离成交更进一步。

20210206

事件:

今晚带着孩子们去给先生买过年的衣服,因为leader赠送了两张男装代金券。

我的情绪和感受:

平和---我很意外我完全没有醋意,也没有不平衡。以我以往的小心思,我会同时给自己买才能平衡内心,觉得公平,彰显我不比你的地位差。

我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富足,不需要用一件衣服来寻求平衡。我买在于我需要,不买在于不渴求,和别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喜悦--纯粹来自感悟,把需求和情绪划清了界限。喜悦自己是逐步清晰内在需求的人,把能量收回到自身的人。

背后的信念:

本自具足,爱自己。

内心的期待:

做一个懂得自己的需求,并能够爱自己,满足自己的人。

如何调整:

让我觉察到自己的变化,并明白内在的原因,很喜悦。无需调整,保持觉察,验证自己是偶尔做到,还是已经改变?

20210207

事件:

今天有个朋友提到他女儿刚刚拿到了幼师证,想把女儿弄过来上班,以后就嫁在这里了。我想起过年回家的老乡,他女儿马上高考了,成绩很好,我便对先生说: 可以建议老乡的女儿考这里的大学。先生立即表示反对,让我不要去建议别人。

我的情绪和感受:

反感---你都没有听我把话说完,就泼冷水,而且也不拿出理由来以理服人,粗暴地命令式,让人很自然升起对抗。

冷漠---先生并不是认为这里不好,而是觉得这是别人家的事,和自己没啥关系,为啥要去建议别人?而我觉得老乡就是自己人,给点建议或许能给他孩子更好的选择机会,何乐不为?

背后的信念:

我说什么先生都是反对的

人情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内心的期待:

得到先生的支持

帮助到老乡

如何调整:

这件事问题就出在我被先生的反对激起了对抗,在对抗的情绪里,沟通都很别扭,容易引起对对方的评判,而不是就事论事,我带情绪的语言也会引发对方的情绪,两人一直处在对抗中,固执地坚持己见。如果我自己是清晰的,没有因为他的三言两语而起情绪,始终在自己的思维里,接纳对方的反对,我是完全可以平和地利用检定语言模式来问话,搞清楚他背后的信念,以及他的顾虑,不带情绪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方才有可能听进去我表达的观点及理由,沟通才有意义。

20210208

事件:

因为月事,早上开始,头就隐隐地痛,浑身无力,也不想说话。到了下午,我还是勉强自己带孩子户外,身体已经沉重到不想挪动,我鼓励孩子们自己踢球,我坐在边上陪伴。吹了一阵子凉风,站起来的时候突然作呕,这种状况遇到过,一般都是睡得过晚,睡眠不足,体力不支。我知道身体已经给我发出警告信号了,若想缓和,必须好好休息。

我的情绪和感受:

害怕---我内心有很深的惧怕自己生病的恐惧,孩子尚小,父母年迈,作为独生子,我从来不敢想象自己生病家人怎么办。一方面我给自己买了保险,万一发生大病有钱治病,另一方面,我希望尽可能多陪伴他们,不论是成长还是老去,他们的人生都是不孤单的。可是现在我只能陪伴孩子。

无期待---以往生病,特别期待能得到先生的悉心照顾,就像偶像剧里的男一号,什么都能在我想到前做好。现在早已没了这个心思,主要是对先生的认知,他是个连自己生病都不会照顾自己的人,更何况我,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他缺乏这份暖意,本自具足,我可以从自己那里获得。

背后的信念:

我要照顾父母,我要陪伴孩子。

本自具足,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

内心的期待:

只是没休息好,不要发生大问题。

如何调整:

顺势而为,给自己休息的时间,没有孩子打扰,不管没做完的清单。让我的身体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不理会孩子吃饭磨叽,不理会时间晚了他们还不肯洗澡,不理会他们睡或不睡。我只和自己待在一起,用枕头压住疼痛的太阳穴,闭目养神。天亮时,神清气爽,我又活过来了。

20210209

事件:

想家了,想念爸妈,想念小时候的年味。

我的情绪和感受:

孤单---年越来越近了,我感受不到一点熟悉的年味。去年爸妈在身边过年,哪怕年味没家乡那么浓,也还有团圆的气氛,如今家在那头,我在这头,感觉好冷清。

思念---不忙的时候会和爸妈视频,看看家里在准备什么?在新闻里找过年的气息,在回忆里翻老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逃避---微信群里的老乡都在不辞辛苦地尝试制作各种美食还原家乡的味道,我却打着没时间的幌子不想动手,年夜饭也是安排得非常简单,内心深处其实是排斥过年的,不想时间流逝地如此之快,而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

背后的信念:

过年要和爸妈团聚才叫过年。

内心的期待:

停下程式一样的生活节奏,在爸爸的嘘寒问暖中,妈妈的拿手好菜中感受传统佳节的温馨。

如何调整:

我的内在小孩还是处于依赖父母的状态,没有和父母分离,没有独立到自己的小家庭中。正是这种情结,让我会把不能与父母在一起过年看得不像是过年,忽略了和先生,孩子们去营造节日的氛围。这种极强的依赖性也会使得父母接收到一些压力,认为我过不好年,生出一些不必要的忧虑。其实如果我能把充实过年的热情传递给父母,让他们我看到积极生活的场景,会倍感欣慰。这才是一代代传承的精神。比如:他们一定乐于见到团年饭桌上的精彩纷呈,乐于见到节日生活的多姿多彩,如同我虽不在家,也希望他们身边有亲朋好友陪伴,不至于落寞过年一样。认真生活的样子一定很美,很具感染力。

20210210

事件:

下午,爸爸给八个“福”字贴上了双面胶,想要孩子们按照他的顺序,他指定的位置贴在玻璃门上。爸爸开始把八个“福”字一字排开,然后去估量间距,然后像拉木偶人似的指挥,一会儿指责孩子们把“福”字顺序弄乱了,一会儿抱怨贴歪了,高了,低了......我在旁边劝:你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随便贴,有什么关系呢?很快,俩娃都哇地大哭起来。

我的情绪和感受:

平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被先生的情绪带跑,他们的言行中,我明显感受到先生的控制心,孩子们想要自己发挥的好奇心,以及孩子们不被允许的无助,痛苦,我特别清晰地看到父子间极不和谐的互动,先生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是权威,丝毫看不见孩子的需求,更不能允许接纳孩子的行为。

指责---当孩子们大哭的时候,我忍不住指责了先生,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呢?这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过年不就应该高高兴兴的吗?先生对我的指责很抵触,倔强地认为孩子们不守规矩,我纵容他们,看得清,没有因为他的情绪而起情绪。

背后的信念:

破除条条框框,不要用自己的狭隘局限孩子。

尊重孩子的想象和创意。

内心的期待:

先生能跳出自己的局限看待孩子的行为。

如何调整:

后面的事情是这样的:我觉察到先生固执己见,不允许孩子,我安抚好孩子们,拿出一叠“福”字,建议他们自由发挥去描红或者描彩,告诉他们,爸爸的规矩我们不会玩,就留给爸爸去做,我们去做我们自己的“福”,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谁都不能干涉。就像我们不能干涉爸爸贴他的“福"字一样。我问了问孩子们为什么哭了,是怎样的感受,孩子们说他们感到很生气,想要自己贴福字,不想要爸爸说他。

20210211

事件:

今天是除夕。早餐后,孩子嘴巴周围沾了番茄酱,脏脏的,大概催促了五次去洗嘴巴,很久之后发现孩子依然没有洗嘴巴,我拿了洗脸毛巾帮她擦掉,内心却升起一股火。

我的情绪和感受:

生气---是什么原因让你认为妈妈的叮嘱和放屁一样?没有半点行动。

背后的信念:

听妈妈的话。

内心的期待:

孩子一说就动,是妈妈的小天使。

如何调整:

火气上来的时候,脱口而出: 说了四五次没一点行动,你的新年礼物没有了。之前觉察到儿子说话经常是带有威胁的口气,句式是: 你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要怎样了。他自然是受我的影响,我却很难发现自己的毛病,今天觉察到我在生气的时候,威胁的语言就是脱口而出的,我赶紧闭嘴。之后妹妹有个问题问我,也是问了四五次,我都不理会,哥哥憋不住了,反复喊我说妹妹问我怎样怎样,我就问他们,当他们反复跟我说一件事的时候,我不理会,他们是什么感受?妹妹说不高兴,我马上说:当我让你去洗嘴巴,说了四五次你都没有行动的时候,我是和你此刻一样的感受。你喜欢这样的感受吗?妹妹摇头。

20210212

事件:

除夕的时候给前老板发了个红包拜年,结果他没领取,退回来了,仅仅十分钟后,他来微信说错过了,还给我发了个红包,我也懒得领取了。

我的情绪和感受:

怀疑---他说他没看见,我是不信的,因为他还特意给长时间没联系的我先生发了个问候信息,怎么就偏偏没看见我的信息?

不爽---我觉得他是故意不领取我发的红包,假惺惺制造个错过的假象。给人不真诚的感受。

背后的信念:

他是个心思缜密,喜欢推敲细节的人,我只是发个祝福,他故意不收红包,是不想收我的红包,是否定我这个人。

内心的期待:

真诚以待

如何调整:

我最直接的反应是他不想接受我的红包,否定了我送祝福的心意,其实让我不舒服的是我觉得他否定了我这个人。就算他是故意不收我的红包,就一定是否定了我这个人吗?不是的,也有可能他认为他才是发红包的人,如果真的是否定我这个人,他又为何要给我发红包呢?一直当作没看见不就行了。我自己加码,演绎想象中的故事情节,还为此感到不爽,完全是自己想多了,直来直去是真诚的普遍形式,委婉难道不可以吗?或许他只是那一刻不想要领红包而已。

20210213

事件:

今天去朋友家拜年,遇到她的另一个朋友来拜年,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聊天中她提到有个两岁三个月的小朋友,妈妈每次送来时,都带了两份母乳,交代要在不同时段加热后给小朋友喝。聊到这里时,她俩满满的鄙夷和嘲笑,认为这个妈妈太异类,缺乏母乳没营养的“常识”。

我的情绪和感受:

敬佩---对本地妈妈的认识是狭隘的,没想到也有这么执着且坚定的妈妈。

隐忍---世卫组织鼓励母乳到孩子两岁,可以更久,但老观念认为孩子七八个月后,母乳营养不够,孩子吃不饱。我自己也是母乳27个月,内心是十分赞同这位妈妈的,但是朋友们很难理解,此时只是闲话家常,而且她们的孩子都几近成年,没有必要去科普或者说服她们,我选择了聆听不发表意见。

背后的信念:

母乳是最适合婴幼儿的食品。

我尊重不同的认知,但不的代表我认同你的观点。

内心的期待:

把握聆听、沟通、人与人的界线。

如何调整:

保持觉察,清晰自己的身份定位,清晰对方语言背后的需求。显然这个话题不是辩论,也不需不同的意见。用沉默代替“我不同意你”是比较适合的方式。我能够忍住想要纠正别人的冲动,也能静静地听她们的声讨,感觉到内在胸怀的宽阔,人与人本就不同,认知不同太正常了。如果我不合时宜地去科普,反而会引起别人的防御,可能会出现说服不了别人,还尴尬了自己的场面。

20210215

事件:

准备炖牛肉,发现先生把牛肉切成了片,而且还不按纹路,与我事先交代的背道而驰,立马升起一股怒火,把牛肉放回了冰箱,改做别的菜。

我的情绪和感受:

愤怒---早就交代了牛肉按纹路切丁儿,他却逆着纹路切片,故意找茬的吧!

背后的信念:

炖牛肉要顺着牛肉的纹理切丁,泡上1个小时,切成片的牛肉只能炒着吃。炒牛肉容易嚼不烂,不如炖汤好吃。

内心的期待:

我有一个配合默契的老公。

如何调整:

对先生一顿挑三拣四之后突然觉察到自己的需求只有一个:按纹理切丁的牛肉来炖汤。现在食材被切片了,我认为没有办法做出理想中的牛肉汤,所以不想做了。而先生认为肉片也可以煲汤,自己理解的按纹路切就是这个样子的。我气呼呼地丢下先生和牛肉片,让他自己做。先生说不会,不会可以网上搜。说别人简单,自己为啥不能网上搜呢?牛肉片就真的不能煲汤吗?这无疑是自己限制性的信念。激怒我的不是牛肉片,也不是先生,而是自己狭隘的观点,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不喜欢改变。冷静了一下之后,怒气也消了。到厨房发现先生正在照着手机腌制牛肉片。我想缓和一下刚才制造的不愉快,便拿着一片牛肉对孩子们说:“猜猜爸爸给我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孩子们正在思考,我提示他们:“看看像不像斑马肉啊?”孩子们“恍然大悟”:“啊,真的是斑马肉,有条纹的。”“我喜欢吃斑马肉。” “别听妈妈瞎说,爸爸做的是牛肉。”......

20210216

事件:

今天遛娃时,发生这样一件事:儿子和新交的一个朋友在一起玩玩具小车,儿子用车撞到了对方的手,对方很大声地要求道歉,儿子默不作声,对方振振有词,脸上还挂着泪痕。我心里清楚孩子不会故意伤害小朋友,便问他怎么回事?儿子依然闭口不答,小男孩跟我讲述事情的经过,并要求儿子道歉。 我鼓励儿子不要因为这一点小事闹不愉快,跟小朋友道个歉,软磨硬泡了好一会儿,儿子生着闷气,默不作声。小男孩的妈妈做好了他的工作,小男孩跑来表示不用道歉了,愿意和解,一块玩。小男孩这么主动了,儿子依然端着他的傲气和怒气,冰山一块,我心里有点发毛。

我的情绪和感受:

着急---不就道个歉,有这么难吗?如果有委屈,也可以大声说出来,憋着不吭声算什么?

难堪---别人都做出让步了,你就不能大方一点,一句sorry,一个笑脸就能过去的事,搞得跟谁有仇似的。

否定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别人家的孩子;明确自己的界线,别人家的孩子;主动包容,别人家的孩子。

背后的信念:

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随时能说sorry。

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别人给了台阶,就要快速下来。

内心的期待:

儿子能够灵活地和别人互动。

如何调整:

回来的路上,我和儿子聊了这件事,儿子坚持自己只是很轻轻地碰到了他的手,不认为自己有错。我告诉他,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的感受是不同的,也许你认为的轻轻,在别人看来就是冒犯,就像他认为你该道歉,你认为自己没错一样。对于这样的事,我们选择满足对方的需求就好(前提是在一定范围内,这个没跟孩子说,我不认为自己能跟他讲清楚这里的范围)。对方的要求就是一句sorry,礼节上做一下没关系。不论是着急,难堪还是否定孩子的情绪,都是我自己内在信念造成的,和孩子没有关系,他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不理解,面对委屈,不论怎样,身为妈妈,需要做的就是有耐心,相信孩子,看见孩子,给与支持的力量,让他知道他没有因为错或者是不好而被抛弃,他的身后站着妈妈,他有能力去处理好和伙伴的关系。

20210217

事件:

今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遇到了英文老师,老师告诉我,妹妹不肯开口说话,哥哥回答问题积极。希望我在家多鼓励妹妹。我追问妹妹原因,她说听不懂的就不回答,我知道这是借口不是原因,继续追问下,她说不想说,不知道原因。回家后告诉了先生,他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怎么说,于是让我放放孩子的语文,多花时间提升孩子的英文,我并不担心孩子的英文,倒是语文的时间太少,都是听故事为主,没有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我的情绪和感受:

沮丧---为孩子的付出得不到先生的肯定,而且与我的思路背道而驰。

自我怀疑---对自己执行的大语文不坚定,怀疑自己花时间自学却没能开拓孩子的思维能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背后的信念:

英语学习有语言环境,不用额外多花时间的。

孩子内向胆小,不敢表达自己。

内心的期待:

不要质疑我给孩子的学习规划,和我一起解决问题。

孩子能成为勇于表达自己的人。

如何调整:

先生真的是否定我给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吗?未必,他每天尽可能在配合我,包括户外活动。如果我在陪伴孩子学习,他就会主动承担家务,是我太敏感了,他只是让我多花点时间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上,担心孩子跟不上。每个人的认知是不同的,他认为问题出在孩子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达上,我认为是孩子内向胆小,不敢表达自己。不管谁对,能解决问题才是王道。在语文学习上,虽然我认同开展小课堂才能帮助孩子最佳吸收知识,却内动力不够,迟迟不能付诸行动,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情绪不是来自语文学习上,而是欠的功课没有做,内在有对自己的不接纳,不允许。

20210218

事件:

上午看YouTube的时候,偶然发现热映的《你好,李焕英》在网,确认了是正片,我便准备晚上投影了全家人一起看。晚上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居然发现电影从YouTube上撤了,只能看到预告和片花,于是在其他网站搜索,发现都要注册才让看,正欲放弃,发现了一个不需注册的网站有片源,却不知何故,无法直接投影到墙上。先生找来连接线,把电脑和投影仪连接起来,也不成功,折腾半天才发现是电脑接口处没有插紧,终于投影好了,又发现声音出不来。就这样平时不用一分钟的动作,却折腾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能把最后一步声音调出来。几经折腾,原本满是期待的孩子们在我的催促下睡着了,先生也懒得看了,我插上耳机,独自用电脑看完。

我的情绪和感受:

不肯信,质疑---明明上午确认过,怎么晚上就找不到了?浏览记录里也没有痕迹。

遗憾---早知道上午一个人看了,还不用浪费时间没搞成。

厌恶---处处要注册,都想套个人信息,网络太不安全了。

无奈---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事,千方百计不让你达成,就像一个故意捉弄你的妖怪。

背后的信念:

网络处处是陷阱,注册容易泄露个人信息。

人不顺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

内心的期待:

按计划全家人一起宅家看电影。

如何调整:

说实在的,明显感觉自己进步了很多。放在以前遇到这种事,气不打一处来,迁怒于先生: 破电脑,破投影仪,迁怒于孩子: 拿某个不合心意的行为说事,无非是想发泄情绪,整个世界都和我对着干。今天觉察到自己没有生气,哪怕处处都是拦路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尽管最后也没成功,心态强了不少。生活中总会有捉迷藏或者恶作剧,不要太较真,尽力而为,得失别太看重,心态就平和了。

20210221

事件:

带孩子们去湿地公园,回程路上孩子们又要吃零食,爸爸打开背包,发现刚才没封口的零食,全部散落在包里了。

我的情绪和感受:

生气---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感,之前拿出来的时候我都用封口夹夹好了的,为啥放回去的时候不夹呢?一个简单的动作多省事,现在还得清理背包,浪费食物,真是脑袋进水了。

背后的信念:

爸爸因为懒惰,嫌麻烦才没有用夹子封口,惹出更多的麻烦。

缺乏生活常识,又搞砸了。

内心的期待:

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不愿花时间去为低级错误买单。

如何调整:

我的身份定位错了,我生气时是妈妈的角色,不允许孩子犯低级错误。实际上我和先生的身份是平等的合伙人身份,他犯了错误,不需要我去承担,他自己会为粗心大意买单,记不住下次再犯,也是他多承担一次后果,想到这里,我不怎么气了。追究背后生气的根源,依然是我不允许孩子犯错,不想要为孩子承担,即便是孩子犯了错,我也是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引导他们自己去承担的,生气抱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20210222

事件:

平时催促孩子让自己都觉得烦,不催促个三四遍,孩子们根本不动,今天决定放任自流。到他们平时洗澡的点,我去洗澡,然后回房间,一边忙自己的事,一边等待他们,终于等到了他们自己去洗澡,一般我不允许他们同时去洗,今天没人管他们,两个人把聊天现场搬去了厕所,滔滔不绝,没有时间概念,我内心无比煎熬。眼看十点半了,两人还没有洗完出来,爸爸坐在阳台刷手机,完全无视孩子们的拖沓。我关灯关门,佯装睡觉,煎熬地等待孩子们,快十一点了,洗完了一个回到房间,开灯,我像是被点燃了,生气地吼道: 几点钟了,谁让你开灯的,早过了关灯睡觉的时间,你不睡就去外面待着。孩子完全没意识到我会生气,居然跑去了客厅等待妹妹,两个人嘀嘀咕咕好一阵儿,也不敢推门进来,我真是气急败坏,心想着明早开始定闹钟早起,免得让你们多睡的时间助长了晚睡。孩子们去求助了爸爸,爸爸的屁股也没有离开阳台上的椅子,总之,估计十一点半的时候,两人才异口同声地在门外跟我道歉。我让他们进来,数落了一番,孩子们爬上床,很快睡去。

我的情绪和感受:

着急,生气---完全是逐步升温的气愤,越等越急,越等越气。后来发现先生不作为,更气。

隐忍---内心无数次想火冒三丈跑去凶他们,催促他们,都得忍着。

背后的信念:

孩子们都被催习惯了,不对自己的事负责。

孩子们之前九点睡觉的好习惯都被先生给破坏了。

孩子是我一个人的,先生只顾着玩手机,完全不理会。

内心的期待:

孩子们能自律,该洗澡的时候洗澡,该睡觉的时候睡觉,不需要我催促。

先生配合管教孩子。

如何调整:

改变总是一件困难的事,孩子们习惯了被催促,有了依赖心,想要自己承担起来,需要时间,也需要体验,我要保持温柔而坚定,才能扭转局面。对孩子的气源于他们没有符合自己的标准,制定好规则,让孩子们知道规则必须遵守,逐渐形成在意识里,行动才能跟得上。

对先生的气源于看不到他对孩子们的约束,只顾着玩手机,依赖我照顾孩子。生闷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直接表达我的需求,显然我并不是想把催促孩子的人换成他,那么这件事情上他能做什么?和我一样,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该洗澡时洗澡,该睡觉时睡觉,当然他不需真的睡觉,做做样子,让孩子们意识到爸妈都洗澡了,我也应该去洗澡了,爸妈都睡觉了,我也应该睡觉了。等孩子们睡了,他可以继续刷手机。

坚持催促是最没效果的事,不仅孩子拖沓,自己也烦,要逐步减少催促,让孩子们养成对自己负责的习惯。内心的煎熬还得持续一段时间。

坚持定闹钟早起,让孩子们自愿自觉早睡。

20210227

事件:

早上,电话中妈妈告诉我带的家乡味和重量,我让她尽量把占地方的东西减少点,她说只有香菇和木耳占地方,带不下的留了一点在家(香菇木耳是先生家乡产的,大姑寄来我家),先生听见了,表示带不下就不要带了(刚好有个儿时玩伴后天过来,好心帮我带东西),直接寄过来。

我的情绪和感受:

生气

背后的信念:

先生太小气了,香菇木耳留一点给爸妈又怎么啦?还得让家人寄过来。

朋友帮我带东西也是一片好心,你来我往,人情世故。

内心的期待:

朋友相互帮助,喜欢有温度的人情

如何调整:

直接表达:我已经说了让爸妈把装不下的香菇木耳留下来自己吃,你又让他们寄过来,你是有多缺这点东西?先生回答:我不是这个意思,爸妈留一些完全没问题,我是说不麻烦别人带,直接寄。人家主动提出来帮我带东西,都约好了今天去拿,你现在跟人家讲不要带了,我们直接寄,难道你不会觉得带东西背后是有人情在的,你这么做不会觉得很不通人情吗?我只是在解决带不下这个问题嘛!......男人的脑回路和女人的是不同的,这样把话说清楚了,反而没那么生气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